2.儒家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切實進路
2024-08-14 17:40:44
作者: 李宗桂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文化中與當代經濟發展不合時宜的思想固然需要拋棄,但即使是對於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內容,也要經過新的詮釋,賦予時代精神,才能為今所用。更為重要的是,要使儒家文化中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容真正發生作用,還必須開拓新的切入點,找到切實的進路。在我看來,以下方面是值得注意或者應當努力的方向:第一,在思想文化的層面,使其成為當代文化價值體系的內容之一;第二,成為社會主要階層特別是公務員階層、知識分子階層和企業家階層的文化自覺意識;第三,通過傳媒等的力量,使儒家文化的經濟價值成為社會大眾的基本認識;第四,成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一種精神力量,成為當代中國企業文化的重要構成。
儒家文化在歷史上的影響,主要是在思想文化的層面。儒家文化的合理成分,要在今天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助力,就應當通過合理的詮釋,賦予新的時代精神,並使其成為當代文化價值體系的內容之一。按照已經「成文」的說法,當今的思想文化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26]在這樣一個價值體系中,儒家文化合理成分能夠契合的部分,主要在中華民族精神方面。同樣按照已經「成文」的說法,中華民族精神的特質和基本內容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27]從學理的層面考察,中華民族精神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心理、意識、觀念、習俗、制度等方面的精神風貌、精神特徵,是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自我認同、自我歸屬感的高度反映,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格。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可以表述為: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團結統一的價值取向、貴和尚中的思維模式、勤勞勇敢的淳樸品質、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胸懷、崇德重義的傳統情操、科學民主的現代精神。[28]顯然,根據這個表述,儒家文化中國家至上、重視民族大義的思想,強調團結、崇尚大一統的思想,貴和尚中的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崇德重義的思想等,都和中華民族精神有機相連。而儒家文化的這些積極方面,通過中華民族精神的整合與傳遞,自然能夠和當代中國的價值體系相容。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今天文化建設的重要特質,也是當今文化建設多樣化的重要表徵。儒家文化中其他方面的積極因素,也要在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思維框架下,發揮作用。通過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激勵中華兒女奮發向上,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說儒家文化要想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助力,就應當找到在思想文化層面成為當代文化價值體系的內容的進路,也就是說儒家文化的積極成分也要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而不是相反。近年那種鼓吹以儒家文化等同甚至取代社會主義文化,主張立儒教為國教,以儒學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做法,根本上是看錯了時代,是思維混亂,價值錯位,異想天開!
儒家文化要能夠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助力,其另一進路,是應當成為社會主要階層特別是公務員階層、知識分子階層和企業家階層的文化自覺意識。任何思想觀念,任何有價值的文化認知,都有一個承載或者說是傳播的主體。晚清以來,由於內憂外患的擠壓,特別是五四以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激進批判,加上「文革」十年的劫難,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整個傳統文化的價值遭到徹底否定。改革開放後,先是急於實現現代化的急躁心態導致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否定,繼而是市場經濟興起後,市場經濟中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之類的負面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對儒家文化的否定。在GDP崇拜盛行、物質主義泛濫的時代,儒家文化當然不受歡迎。但是,經過這些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種種社會問題的凸現,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如何面對本土文化資源,促使人們在經濟之外尋找緣由,從而回首傳統,重新審視儒家文化的利弊。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在公務員隊伍和知識分子群體中,甚至在企業家群體中,對於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近年興起的國學熱潮,不僅激盪著知識分子階層,也深刻影響著公務員階層和企業家階層。儘管國學熱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但振興中華、實現現代化是貫穿其中的主調。[29]由道德失范、精神沉淪而導致的重建中國人文精神的呼喚,邏輯地引申出對傳統人文精神的開掘;由公務員素質提升、現代政府管理需要而昭顯的對「國學」的熱衷;由企業管理的人性化追求和企業家素養的提升而出現的對儒商風範的仰慕,以及對傳統經商之道(晉商、徽商)的探討,都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相當價值,更反映了知識分子階層、公務員階層、企業家階層對於儒家文化價值的認識的提高。但是,從文化建設的戰略高度來看,從經濟持續發展的需求來看,僅有感性的直覺和零星的宣講,是遠遠不夠的。作為現代社會重要階層,作為主流價值的承載者、傳播者和實踐者,知識分子、公務員和企業家這三個階層,是儒家文化積極成分的最好的鑑別者,也是最好的承載者、傳播者和實踐者。因此,儒家文化如果要真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助力,就應當通過合適的途徑和方式,喚起他們的文化自覺意識,進而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力量。
儒家文化要成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助力,另一恰當的進路是通過傳媒的力量,使儒家文化的經濟價值成為社會大眾的基本認識。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大傳統與小傳統相互交融。「百姓日用而不知」,擔水劈柴即是妙道,是儒家文化傳播的精髓。在20世紀後半葉以來的數十年間,儒家文化似乎成了精英文化、典籍文化的代名詞,高深玄虛,以道為上、義以為上,崇尚形上追求,把本來相當生活化、實踐化、平民化的儒家文化,變成了博物館文化。因此,導致社會大眾對儒家文化的隔膜。儒家文化和經濟發展之間,似乎只是逆向的阻力關係,而不是甚至也根本沒有順向的助力因素。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使得儒家文化的經濟價值被遮蔽了。其實,如果不急功近利,如果不簡單化地講求單線發展的效果,儒家文化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營造和諧文化氛圍方面,仍然不失為具有中國特點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今天要解決這個認知問題,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傳媒的力量,通過報紙、電台、電視台,以及作為「第四傳媒」的網絡,宣傳、闡發儒家文化的經濟價值,讓人們認識儒家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在新的條件下,促進人們富而好文、富而好禮、富而重義,創造和諧文化氛圍,使文化和經濟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儒家文化要成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助力,另一重要進路是使其成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一種精神力量,成為當代企業文化的重要構成。現代企業制度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是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誌。現代企業制度固然源於西方,但中國的現代企業制度,應當具有適合中國的國情民性的特質。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追求之一,是社會責任的承擔。儒家文化對於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歷來主張個體責任,強調服務社會、回報社會。見利思義,以義取利,靠誠實勞動獲得應有的報酬,這些傳統文化的倫理底線,在今天仍然有積極意義。以仁安人,以義正我,在今天的企業核心價值中,仍然可以有一席之地。當代中國的企業文化,不僅要廣泛吸納外國先進文化,更要立足本土,立足現實,還要面對傳統,繼承並轉化傳統。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的企業文化中,明確規定了「正德厚生、臻於至善」的核心價值觀,並將「以天下之至誠而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作為企業的責任觀,並在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的「三重底線」框架內明確了其社會責任方面的戰略。[30]熟悉儒家文化典籍的人都知道,這裡的企業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源於儒家文化經典《尚書》《左傳》《大學》和《中庸》,是對儒家文化相關思想的整合。[31]可見,只要利用恰當,儒家文化的合理成分在今天仍然可以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材料和思想資源。如果能夠合乎理性地將儒家文化的積極因素整合到企業文化之中,使其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精神力量,那麼,儒家文化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用,就會自然彰顯出來。
總的說來,在現代社會,儒家文化不可能直接推動經濟發展,而只能起間接幫助的作用。這種間接作用的發揮,並不在於其哪些具體內容的認定(這個問題相對比較好辦),而在於找到在現代社會中的恰當的切入點,亦即找到恰當的進路。只有這樣,儒家文化才能真正發揮促進經濟的作用,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否則,頂多只能成為書齋里的清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