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寒門巨賈> 第二百九十五章 卻打不響

第二百九十五章 卻打不響

2024-06-05 10:10:01 作者: 碼字工人

  他對謝、盧二人,心中頗為不滿,但更多的則是無奈。在匡明死後,陳安平亦下落不明,而薛養才、譚思望皆非軍旅之材。

  於此狄氏兵馬圍攻開德府之時,並不能興兵牽制,只會派人讓他移防建昌郡,守住那裡的「基業」。

  他雖將兵平庸,但於韜略上倒有見識。他並不認為移防建昌郡是良策,相比於去建昌郡,他更傾向於去觀瀾、安江,甚至長安郡。

  避實擊虛是他牢記的軍旅箴言。前番若非匡明責以忠義,他也不會與其合兵。後來他得知謝芳在勸募武伴當,便想引以為助,可一直未得便利。

  這次誤打誤撞,救下謝家信使,算是天賜良機。以他想來,自己將兵四百,而謝、盧也可將兵四百,到時一同潛入觀瀾郡,便可因糧於敵。

  而此時狄氏兵馬東西兩分,好似一人張開雙臂。他們當中突入,便是有所警戒,也不能傷他們幾何。若能攻取縣城,更可引雍、曹來相助。

  這般如意算盤,在幕懸寨卻打不響。

  一等陶登出廳,謝、盧二人便往中室密議。

  「怎麼說?」

  「狄氏已開始都察。」

  

  「誰是知院?」

  「尚默信中沒說。只說你家已準備妥當。」

  都察,是岐國官員審核制度的一部分,由匭匣院主持。根據都中匭匣院收到的士紳、百姓投書,對都中東岐城及東岐地區的官員進行審查,確有實據的進行彈劾或表彰。其初衷是為百姓提供一條直接監督官員的渠道——類似中原登聞鼓院。

  但自宋顯宗以後,都察在岐國逐漸淪為卿相鬥法的工具,匭匣院知院與同知院一度因此顯赫。

  而宋宣宗時,朝廷史官權重,都察逐漸失去作用,諸門第互相妥協,導致匭匣院知院、同知院二職經常空缺,後來更是淪為遷轉資序之用。

  時人曾評天下無用之物,登聞鼓、匭匣函皆位列其中。

  「清平侯必厚待閩安侯。」謝芳說道。

  盧譓卻無暇與他爭這正統,他回絕道:「豈可以臣間君?」

  清平侯也好,閩安侯也罷,只看誰能坐穩那君位,此時當務之急還是推翻狄氏。否則真讓其兼併真臘,那只能人為刀俎。

  「李兄既說俺家已備妥,那想來清平侯已至洋國。俺們何時啟程?」

  盧譓皺眉道:「待俺等回師東岐,共保社稷。宜請清平侯稍安勿躁。」

  依照盧譓此前方略,西岐有出奔五大臣操練,讓狄氏無暇東顧,而他們則可率番兵萬餘,自渭南郡進入東岐地區,沿河而下。

  利用他族兄出任東岐尹的便利,賺門而入,甚或一舉拿下宮室。

  便是遇挫,也可同時招入渤泥三侯與洋國援軍,牽制狄氏留在東岐的兵馬,給他們從容剷除都中東岐城逆黨,爭取充足的時間。

  世間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陳維、匡明相繼戰死;朝廷禁菸導致他們收入銳減,以致所募兵馬亦不過五千,糧秣尚有缺額。

  而今清平侯更是被狄氏都察所驚,提前東遁洋國。此前盧譓一直反對引諸侯之兵干涉,原本能認可洋國出兵牽制,已是與謝芳妥協的結果。

  此時他聽說清平侯已至洋國,無論謝家作何思量,顯是信不過自己。說他們想搶功,已是極為客氣。

  「用正勿多心。定是權宜之計。況且無俺等兵馬,洋國亦不肯發兵。」謝芳安撫道。

  盧譓不再計較,順手將譯好的密信交給謝芳。

  「咦,鄴兵換防?」

  李諤所寫密信中,還提及鄴國派來東岐一指揮兵馬進行換防。原先的指揮使董安留在新鄴,新任指揮使姓蔡,據說是個八面玲瓏的人物。

  「用正並不歡喜?」

  「有何歡喜?」

  謝芳聞言一愣。

  此前他們談論方略,最頭痛處倒不是軍兵糧秣,而是如何處置岐國公趙羨。雖然李諤亦認可應當廢其位,但誰來廢,因何廢始終是個險關,足以致命。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禮法之設,正為名分之嚴。

  一招行差踏錯,便是凶逆擅廢立的亂臣賊子,而非擎天保社稷的肱股忠臣。閩安侯與清平侯,或者會爭首義之功,但廢趙羨這活計,只怕他們推脫還來不及。

  李諤倒是獻一樁不得已之法。如果岐國公「不幸」薨於亂軍,那清平侯和閩安侯就可以避開這個險關。當時盧譓便說,雖是毒計,但亦有益於社稷。

  只是一直擔心鄴國指揮使董安主持宮禁,此策難以成行——說不得會護著趙羨出逃。

  謝芳等人又為此籌謀許久。而今得知董安留居新鄴不歸,新任指揮使並無甚好評,謝芳還暗自高興。沒想到盧譓並不認為是好事。

  謝芳將來信反覆看得兩遍,這才問起盧譓緣故。

  盧譓嘆道:「自古興兵除賊也好,剪除奸佞也罷。事貴機密,人貴如常。前番諸策,皆料算董安,而今更易他人,恐生意外。然事到臨頭,難再從容。」

  「天命在我,祖宗、神明亦必佑之。」謝芳安慰道。

  陶登隔日,便聽說盧譓出寨,他去找謝芳詢問,卻被告知他們打算多多募集兵馬。

  「兵貴精,不貴多。」陶登勸道,「大軍於叢林小道,行軍艱苦,且仰賴補給。」

  「五千兵馬,亦非小數。」

  「多少?」陶登吃驚道。

  謝芳為陶登釋疑,特領他出寨四處訪察,果然分駐八地,合計五千餘人馬,不過除了少數軍官外,絕大多數都是番兵。這也讓陶登有些憂心。

  他也知此時多說無益。原本他還想與謝、盧合兵,可他身邊只有四百餘番漢,差距懸殊自然不肯再提。謝芳仿佛知他心意,還特意提點他去大理借兵。

  「大理一豪強,如何肯借兵於俺?」

  「可許以瀾江諸郡。」

  陶登細思之後,立時心動,嘴上卻猶豫道:「大理奪真臘州郡,亦未必肯借兵。」

  「三五千不借,七八百總肯。」謝芳笑著安慰道。

  這話卻正中陶登心意。他倒與盧譓有些相近,輕易不肯借外兵,可事到如今,也不能再拘泥。他的謀劃便是借三四百大理精兵,率八百餘番漢,去西岐腹地鬧個天翻地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