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立身行道
2024-06-02 08:43:43
作者: 托馬西小火車
王恭看到王國寶的人頭和司馬道子言辭懇切的書信,氣兒順了不少,面子也掙足了,於是回師京口。他本也沒有篡逆的野心,可說是忠心為國,不忍先帝司馬曜不明慘死,不滿司馬道子王國寶之流把持朝政。
王國寶原來的親信黨羽,散騎侍郎劉鎮之、彭城內史劉涓子等人,也被司馬道子下令抓了起來,要一併處死。還是譙王司馬尚之規勸,「刑獄不可牽連太廣,以免朝野人心動盪。誅殺了王國寶王緒兄弟二人,已經很給王恭面子了。若牽連太廣,難免助長了王恭的氣焰。」
司馬道子這才赦免了劉鎮之、劉涓子等人。
殷仲堪一直在荊州密切關注著朝廷和王恭的爭鬥,沒想到王國寶這麼快就被斬首!而他還在荊州待著沒挪窩呢!原來朝廷這麼好欺負呢!?這次可讓王恭露了大臉了,這麼好的機會,荊州將士們竟然沒有抓住機會顯示一下威風,實在失策……
殷仲堪趕緊也發布了一篇討伐王國寶的檄文,令楊佺期和桓玄一起,率領大軍沿長江順流而下,朝建康進發,一來是向王恭顯示自己沒有食言,出兵響應了鋤奸行動,二來向朝廷顯示一下荊州軍的存在。
司馬道子趕忙也給殷仲堪寫了一封書信,說佞臣王國寶已經伏誅,殷大人請回吧……殷仲堪這才下令楊佺期和桓玄收兵。
楊佺期和桓玄率領一萬精銳已經開到潯陽,艦船首尾相連綿延數十里,當真是威風凜凜,殺氣十足。可惜只是做做樣子。
現在殷仲堪已經下令收兵,楊佺期感覺很掃興,原想著一直將大軍開進京城,要把朝廷上那幫一天到晚飲酒作樂的高官顯貴們嚇個屁滾尿流,沒想到半途收了兵。
眼下既然已經到了潯陽,廬山就近在眼前了。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楊佺期和桓玄對慧遠大師也是久仰大名,願意拜訪一番,再回師荊州不遲。
玉弘真人也在楊佺期軍中,他接到了道清發來的書信,信中說明了姬福被抓走一事,很可能被關押在相王府或者月紅樓,她和林凡兩人營救姬福恐怕很困難,請父親前來京城一起想辦法,信中也提到,林凡和她準備在營救姬福之前,去廬山修煉,突破神魄境。所以玉弘真人也正要上一趟廬山,見見林凡和道清。
楊佺期、桓玄和玉弘真人先向慧遠大師通了拜帖,將大軍駐紮在潯陽城外,然後登山拜訪。
三人沿著山路走了許久,已經快到東林寺了,仍不見有人迎接。桓玄心中不悅,道:「這個慧遠和尚,好大的排場。咱們三人拜訪他,竟然不出寺迎接?他不迎接就罷了,安排兩個小沙彌迎接帶路總是可以的吧。」
楊佺期道:「郡公有所不知,慧遠大師一向如此,不管是天子還是平民來到廬山,迎送都從來不過虎溪。殷大人赴任荊州時路過廬山,曾拜訪慧遠大師,與大師談論《易經》之道,殷大人對大師的經學造詣十分欽佩。當時大師迎送殷大人,也一樣沒越過虎溪。據說東林寺有一頭護寺的靈獸猛虎,常年盤踞在溪頭,所以得名虎溪。待會見到,不要大驚小怪。」
桓玄心中不以為然,心想:什麼不越虎溪,多半是故弄玄虛、自抬身價的伎倆罷了。再說了,殷仲堪算個什麼東西,原本只是個小小黃門侍郎,下等士族出身。我乃堂堂公爵,桓家的世子,我親自登山拜訪,這和尚卻這樣無禮,也太不識抬舉了些。
山路轉折,眼前出現了一條小溪,小溪掩映在蔥蘢的草木之中,細碎的陽光穿過參天的松柏,照亮小溪上的木橋,橋頭站著一位老僧,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神采如玉、超然世外,三人身旁還有一頭身長一丈的斑斕猛虎,十分威猛。
老僧儀態莊嚴和靜,散發著一股莫名的強大氣場,再一看又感覺沒有任何氣勢,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
桓玄一眼看到老僧身邊的女子,不禁眼前一亮,竟然是她!此前桓玄在京城偶遇林凡和道清,就想搭訕道清,卻被劉裕擋了回去。後來去簡靜寺拜訪妙音師太時又遇到道清,終於問到了這位女神的姓名,叫張靈靈。
道清見到玉弘真人,十分興奮,從橋頭一躍而過,投入父親懷抱,歡喜的大叫:「父親!」
林凡也向玉弘真人行禮問候。慧遠大師微笑著向眾人行了佛禮,「歡迎諸位施主來到東林寺!」
桓玄心中一震,沒想到念念不忘的女神竟然就是這個老道的女兒!上次桓玄在簡靜寺,為讓殷仲堪赴任荊州而遊說妙音師太時又見到道清,桓玄低聲下氣詢問林凡和道清的名字,林凡和道清只是淡淡的報了名字,根本沒有報出家門。
所以桓玄在荊州雖然與楊佺期很相熟,也經常見到楊佺期身邊的這位道士,但從沒想過這人會是張靈靈的父親。如果桓玄是修行中人,大概會更熟悉張靈靈、林凡這兩個名字。
桓玄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這一次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將色心收斂了幾分,客客氣氣向道清和林凡問好,「林真人、張姑娘,又見面了,真是天涯何處不相逢,佛家講緣分,這大概就是緣分了吧,哈哈!」
林凡和道清認識桓玄,不冷不熱的回禮示意。上次在建康相遇時,桓玄就已經自報家門,是大司馬桓溫之子。
眾人寒暄了幾句之後,慧遠大師就在前面帶路上山。
桓玄突然道:「大師,在下有一個問題請教。《孝經》有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既然如此,出家人為什麼要削去頭髮呢?」言下之意,佛家僧人剃度削髮是不孝之舉。
慧遠大師儀態莊嚴,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出家人剃度削髮是為了矢志不渝修養自身、奉行道義。按孝經所說,如此揚名於後世,讓父母聲名顯赫有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慧遠大師的話同樣出自《孝經》。按孝經所說,「立身行道」顯然是比「不敢毀傷」更深一層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