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大道之爭
2024-06-02 08:43:45
作者: 托馬西小火車
桓玄不禁欽佩慧遠義理通透,機智善辯。但他仍不想放過詰難慧遠大師的機會,靈機一動,繼續道:「大師既然說到立身行道,在下又生一問。孔聖人以五經為道,可以抱在手中誦讀、在日常言行中去實踐。而佛所說的道虛無縹緲、令人難解其意,聽了也不知道怎麼去做。為什麼佛法與孔聖人說的不一樣呢?」
佛法的確有這個問題,比如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真是虛無縹緲。而儒家的教導都是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讓人可以遵循,比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比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桓玄這個問題,是拿孔聖人的儒家之「道」來質疑慧遠的佛家之「道」,這是大道之爭。既然你說要「立身行道」,可是你的「道」都是虛無縹緲的,跟聖人的教導大不一樣,你行的什麼「道」?難道是歪門邪道?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道家講:道可道,非常道。但,立事不失道德,猶調弦不失宮商。天道法四時,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之為物。居家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而不用消而不離。子不解之,何異之有乎。」
【如來說過,他說的法都不可取,他說的不是「法」,也不是「非法」。佛祖拈花,迦葉一笑,沒有任何言語。道家說:可以用言語表達的大道,不是永恆大道。佛祖的「法」,與道家的「道」,名雖不同,其實一樣。一切聖賢修為境界的差別,只在於對「無為法」、對「大道」的領悟有所不同。凡事離不開「道」,離不開「法」,就像樂器離不開宮商角徵羽五音。天道遵循春夏秋冬四季輪轉,人道遵循仁義禮智信五常準則。老子說,有一種東西混然而成,先於天地而生,我不知道這種東西是什麼,勉強稱之為「道」。「道」這個東西,居家可以作為與親人相處的準則,在國家層面可以作為治理百姓的方法,獨處則可以遵循大道、修身正心。所以大道無處不在,佛法無處不在,天地之間萬物運轉都有法可依、有道可循,並非只是人道有「五常」。即使你對大道佛法廢而不用,大道佛法好像消失無蹤,它也沒有一刻離開過你身邊。你對大道佛法不理解罷了,佛祖所說,與孔聖所說,其實並沒有差異。】
佛祖所說的「法」無所不包,自然也包括孔聖所教導的「人間之道」。只不過,一切「有為法」看得見摸得著、有跡可循、隨緣而生,所以人們往往執迷於它。孔聖所教導的五常之道當然沒有錯,但這只是「有為法」的層面,凡夫俗子大都執著在「有為法」的層面。所以佛祖教導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想求得大解脫,需要進入「無為法」的層面,見到自己的「真如法性」。云何無為法?謂貪慾永盡,嗔恚、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
斷除一切貪嗔痴、一切煩惱,就是無為法,就是見到了自己的「真如法性」。修為到了這一步,就算立地成佛了。
慧遠大師這一番回答,更顯出他對三教義理的通透精深,辯才無礙。最後一句「子不解之,何異之有乎」更是直接說桓玄:你自己不懂罷了,才會少見多怪。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桓玄滿臉通紅,還不死心,又道:「佛門弟子稱佛祖是三界導師,至尊至大。如果真是這樣,堯舜、周公孔聖為什麼沒有學習他呢?七經之中也沒有佛法的記載。這些聖人不學佛法,也一樣是千古聖賢。佛法難道能超越聖賢,比聖人之言還要好嗎?」
慧遠大師:「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道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子貢云:夫子何常師之有乎。堯事尹壽,舜事務成,旦學呂望,丘學老聃。亦俱不見於七經也。佛不見記。何足怪疑哉。」
【讀書不是只讀孔子的書,吃藥不是只按扁鵲的藥方。合乎大道之理的話,就順從遵循,能治病的藥方就是好方子。《論語》中有記載,子貢都說過,孔子「學無常師」。堯帝是聖人,他還向尹壽學習過。舜帝是聖人,可是他也曾拜大修行人務成子為師。周公旦是聖人,也曾向姜太公學習。孔丘為聖人,也曾向老子李聃學習。這些事情,在七經之中也沒有記載,佛祖沒有出現在七經之中,有什麼好奇怪的?】
慧遠儀態安詳莊重,有一股令人敬畏折服的氣度。一番論道旁徵博引,三教義理融匯無礙,令桓玄心生慚愧畏懼。
桓玄一直以來自視甚高,出自高門世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儀表堂堂,也讀了幾本書,平時愛寫寫字,自認為即使說不上才高八斗,也有六七斗,沒想到在慧遠大師這裡吃了大癟,尤其是當著道清的面,這讓他感到十分難堪羞惱。但他知道自己的修養與大師有雲泥之別,也不敢再造次。
要跟鳩摩羅什、慧遠大師這種級別的高僧論道,桓玄算是找錯了對手,只能自取其辱。
桓玄紅著臉道:「大師佛法高深,令在下受益匪淺。」
桓玄的話只是客套罷了,真正受益匪淺的是林凡和道清,二人聽了慧遠大師這番論道,心中猶如點起明燈,心力修為又有長進。
慧遠大師微微一笑,似乎看透一切。
眾人在山路上一邊走一邊論道,林間不知什麼時候飛來繽紛如雨的瑞香花,在氤氳晨霧和穿透林間的陽光之間飄飄灑灑,恍如仙境。慧遠大師在飛花環繞之中,邊說邊走,步態悠然從容,禪語直指大道,真如神仙中人。
林凡從慧遠大師身上看到了何謂「通透無礙」。真正的神仙中人,不只是道法神異、法力無邊,更多的指的應該是這種心境超脫塵世之外,而又對凡塵俗世瞭然於胸的悠然從容。
這就是蚩尤明明已經修成不死之身,卻不能脫離凡間,飛升仙界的原因吧。
林凡知道,慧遠大師的心力修為早已經達到了破執境界,距離最高之境「坐忘」只有一層窗紙的距離,隨時可能突破。而慧遠的《十六妙觀》也已經修成了前十五相,距離心力修為大圓滿只有一步之遙。前不久林凡也見識了慧遠大師的《十六妙觀》竟然可以召喚出佛祖法相與敵人戰鬥,對他也有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