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於氣 不著意思
2024-06-01 15:46:48
作者: 周月亮
眾所周知,宋明書院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頁。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引論》中動情地指出:「故言宋學精神厥有兩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創通經義,而精神之所寄則在書院。革新政令,其事至(王)荊公而止;創通經義,其業至(朱)晦庵而遂。而書院講學,其風至明末之東林而始竭。東林者益本經義推之政事,則仍北宋學術真源之所灌注也。」
東林書院名垂青史。但東林的宗旨一是矯挽王學之末流,一是抨擊政治現狀。而陽明在滁州開始廣招天下士時,東林書院剛剛擗劃,陽明還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東林書院記》,正好填補了鮮有人道及的這一段東林歷史。人們都從宋朝的楊龜山一下子跳到明萬曆的顧憲成兄弟。據陽明此文說:楊龜山死後,其地化為僧區,淪為佛、老及講授訓詁辭章的地方,長達四百年之久。明成化年間,邵泉齋(可能是邵半江,成化進士,詩人)「收復」這片寶地,在此聚徒講學,他當時還是個舉人,後來中進士走了,這片地又荒了,歸了無錫的一個姓華的人,這個人是邵的學生,邵在正德八年(癸酉)退休又回到這裡,華氏主動讓出來給老師辦書院。這個地方在無錫百瀆,東望梅村二十里,周初泰伯退讓王位曾躲避於此。王陽明除了讚揚邵從佛門奪回這片地盤,以上接楊龜山的儒脈,就是讚揚華氏有泰伯遺風——這些都是抵擋佛風和辭章講誦之習的法寶。
現在,儘管他還沒有打出書院的名號,但已有了書院之實。在京城與山陰都還是小範圍的講論。現在他身邊聚集了上百名學生,與貴州的龍崗書院、文明書院情況已大不相同。他的氣質、秉性決定了他的教學風格是一以貫之。既不照本宣科地死摳經義,也不像朱子那樣用註解經書的方式,他搞的是德育至上的素質教育,領著學生白天去游琅琊山、去玩釀泉之水。月夕則與學生環龍潭而坐,百十人「歌聲振山谷」。(《年譜》)
琅琊山,離滁州古城五里。東晉元帝司馬睿當琅琊王時曾避地此山,故名。歐陽修《醉翁亭記》開頭即是:「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山之間者,釀泉也。」
據陽明的學生回憶,他「點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之間」。每逢月夜,就與學生牽臂上山,環龍潭而坐,徹夜歡歌,飲酒賦詩,聲振山谷間。陽明的教法是詩化、審美式的,注重改變性情,改變氣質,而不注重傳授什麼書本知識,所以能如此隨地指點,想起什麼說什麼。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隨才成就」是他的基本教育方針。他認為每個人也應該選擇自己性相近的專業去努力才有可能成才。如夔選擇音樂、稷選擇種植,是他資性合下便如此。所謂成就,也就是要他的心體純乎天理。其運用處,皆從天理上發來,然後謂之才。到了純乎天理的地步,就幹啥都一樣了(「不器」),使夔和稷易藝而為,當亦能之。聖人說的「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也是「不器」。但是必須心體正才能如此。這樣解釋使「君子不器」變成了可以成為任何「器」。
薛侃拔除花中間的草時說:「天地之間為什麼善難培育,惡難除去?」
王說:「未培未去爾。」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像你這樣看善惡,是從軀殼(以自己的身體為中心的自我中心)起念,肯定是誤解。」
薛侃不理解。王說:「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你要看花,便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果要用草,便以草為善了。此等善惡,都是因你的好惡而生,所以是錯誤的。」
薛侃是善於深思的,他追問:「那就沒有善惡了?萬物都是無善無惡的了?」
王說:「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這就是所謂的至善。」
薛問:「這與佛教的無善無惡有什麼差別?」
王說:「佛一意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的無善無惡,是要求人不動於氣,不要故意去作好、作惡。」
薛說:「草既非惡,即草不宜去掉了?」
王說:「你這便是佛、老的意見了。草若有礙,何妨去掉!」
薛說:「這樣便又是作好作惡了。」
王說:「不作好惡,不是全無好惡,像那些無知無覺的人似的。所說的『不作』,只是好惡一循於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就是不曾好惡一般。」
薛問:「去草,怎麼做就一循於理,不著意思了?」
王答:「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爾沒拔,也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心體便有拖累負擔,便有許多動氣處。」
薛問:「按您這麼說,善惡全不在物了?」
王答:「只在你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薛說:「說到底物無善惡。」
王說:「在心如此,在物亦然。那些俗儒就是不知道這個道理,才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看錯了,終日馳求於外,終身糊塗。」
薛問:「那又怎樣理解『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呢?」
王答:「這正是一循於理。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作好惡。」
薛問:「如好好色,如惡惡臭,難道沒有著個人意思?」
王說:「那是誠意,不是私意。誠意只是循天理。雖是循天理,也著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好惡則不得其正,須是廓然大公,才是心之本體。」
另一個學生問:「您說『草有妨礙,理亦宜去』,為什麼又是軀殼起念呢?」
王有些不耐煩了:「這須你自己去體會。你要去除草,是什麼心?周濂溪窗前草不除,是什麼心?」
這時,周圍已經攏來許多學生,王對他們說:「若見得大道,橫說豎說都能說通。若此處通,彼處不通,只是未見得大道。」
他這種思想後來被高度提煉為「天泉證道」之四句教,核心便是「無善無惡性之體」。尤其經泰州學派的鼓盪而風靡天下,亦生流弊。東林黨、還有心學內部的劉宗周都起而力矯其弊。劉宗周說:「天泉證道,龍溪之累陽明多矣。」東林黨是使王學產生深遠影響的功臣,黨魁顧憲成有一段總結性的言論,說得也很俏皮:
夫自古聖人教人,為善去惡而已,為善為其固有,去惡去其本無。本體如是,功夫如是,其致一而已。陽明豈不教人為善去惡?然既曰無善無惡,而又曰為善去惡;學者執其上一語,不得不忽其下一語也。……忽下一語,其上一語雖欲不弊,而不可得也。羅念庵曰:「終日談本體,不說功夫,才拈功夫,便以為外道。」使陽明復生,亦當攢眉。王塘南曰:「心意知物皆無善惡,使學者以虛見為實悟。必依憑此語,如服鴆毒。四無之說,主本體言也,陽明方日是接上根人法,而識者至等之鴆毒,未有不殺人者。」海內有號為超悟,而竟以破戒負不韙之名,正以中此毒而然也。且夫四有之語,主功夫言也,陽明第曰是接中根以下人法,而昧者遂等之外道。然則陽明再生,目擊茲弊,將有摧心扼腕不能一日安者,何但攢眉已乎。
《明儒學案》卷五十八《與李孟白》
顧憲成認為陽明太偏佛了。他說佛學三藏十二部一言蔽之,就是這個「無善無惡」。嗚呼,陽明生怕因藥發病,卻未能逃出此劫。顧憲成認為無善無惡之語壞天下教法,辯難不遺餘力。有的人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亦陳舊。陽明是想預支永恆正確,卻很快成了箭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