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在路上之印度
2024-05-30 07:54:17
作者: 經典老表
不走回頭路,這是王一夫登山徒步的一貫作風。所以,既然出了國,就繞行回國吧。
在尼泊爾辦理了赴印度的旅遊簽證,王一夫二人借道進入印度遊歷。
對印度的嚮往,可能是源自於《西遊記》唐三藏終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印度該是怎麼樣一個神秘、神聖、如天界一般的地方呀?
當你到了印度,會發現印度是個眾教盛行的國度。現在的德理城內有許多廟宇,其中一座最大的廟宇,陳列著很多神像,有印度教的神像,佛祖釋迦牟尼的神像,也有象頭人身的神像等。除廟宇外,還有著名的大清真寺、藝術宮等。這些古代建築群,在建築藝術上都採用印度與Islam相結合的風格,尖塔高聳,圓頂穹隆,工程浩大,別具一格。在今天,這些經過精心修繕的古建築,都是極為壯觀的遊覽勝地。
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印度有「新」德里,一定有「老」德里啦。老德里是早期英國侵占時候的一個區,而在印度獨立後,經過有計劃地擴建首都,新擴建出的一個區就是新德里。
當你真正來到印度,卻會發現印度與想像的世界不太一樣,也與新聞里報導里的實在是不大一樣。
新德里似一個現代化大都市,街道規矩寬敞整潔,充滿政要、商甲、中產白領等的城。
老德里似一個還保持著傳統的城市格局和建築的古城,街道窄小凌亂髒亂,布滿叫賣小商小販,牛車推車,還有小騙阿三。
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還是較快的,但對於整個國家來講,應該說貧富差距相當地大,而且貧困人口比例也更大。
說到印度,中國人就會聯想到唐三藏西天取經。這也就可以說回到咱戶外運動來了,也可說唐三藏是戶外運動的先驅則個。
1.偷渡國境/逃票
西遊記里「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奉唐王之命去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實際上,玄奘西行取經並未得到官方批准,他是匆匆逃出長安城,然後從邊關偷渡出境的。
此一帶動,我戶外人多以進景區的逃票攻略為尊。無論什麼山,也甭管你籬笆架得多麼嚴實,戶外人都會找到缺口,乘虛而入,這已經成為戶外人可以稱道的長項和談資。並不是咱戶外人花不起那錢,但條條道路能羅馬,走慣了山間小道,就無往不利。更何況,咱戶外人並不是來看你圍起來修建的廟宇、庭院的,俺們是來踏山的,是來尋覓沒有被文明踐踏過的原始山林風貌的乎?
在當時,唐三藏穿著草鞋,在八百里流沙里徒步。滾滾沙塵灼灼烈日,頭皮曬得發懵。四天五夜缺水少食,但終歸是佛祖保佑,他是逃過了生死劫。
2.雪山穿越/重裝徒步
劫後餘生,唐三藏在離開高昌國之後,開始組團旅遊,向著中亞大草原挺進。而要抵達中亞大草原,他們就必須翻過一座雪山。但唐三藏的隊伍中並沒有人有過穿越高海拔山,特別是雪山的經驗,更被雪崩和狂風所阻。
但他的信念,讓他們用了整整七天時間翻越凌山,唐三藏成功穿越。四天五夜沙漠缺水沒有渴死,七天七夜雪山亡命也沒有凍死,這是怎樣頑強的生命力? 這正是戶外人的剛強毅力。
3.穿越中亞大草原
踏平雪山,但唐三藏團隊要完成中亞大草原穿越,一樣的艱難。
中亞除了草原同樣也有茫茫大漠,狂沙盡吹難免看不清道路,唐三藏就望著前面的一座山峰為標杆辨別方向,沿著沙漠裡裸露的屍骨前行。鐵爾米茲的曠野,四十多度的高溫常常讓人中暑,唐三藏一行歷經煎熬才走過這段艱險地段。
4.行萬里路
前後19年時間,唐僧走過荒無人煙的大漠、穿越冰峰林立的雪山、趟過漫無邊際的草原......唐僧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走過116個國家,跋涉5萬里,他終於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天竺聖土,到達其西行的目的地——鹿野苑(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在鹿野苑首次布道傳教)。
唐三藏堪稱中國戶外運動的先驅!而能夠令其堅韌不拔行走的動力就是心中的信仰。這是非常值得我們現代戶外人思考和學習的地方。
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往外傳播。往南走的通過海路傳播,傳到了現在的泰國、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這些地方。往北走的又分為兩個支系:一個經過西域,從新疆傳到中國,也這是漢傳佛教,後來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另外一支就紮根在我國的西藏和內蒙,即就是藏傳佛教。
漢明帝年代,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得到了承認崇信,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佛教的基礎和規模。在唐三藏西行的年代,唐皇被指此佛教教義與儒、道兩家相近,所以要引入更深層大乘佛教方能更好地蠱惑人心。唐三藏去天竺取經,歸後又翻譯並在中國傳播,由此,大乘佛教在中國盛行。
而印度佛教卻逐漸沒落。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誕生於印度,他28歲出家訪道,35歲覺悟並開始說法,其後足跡遍布北印。至84歲於拘屍那羅城(Ku1inagar)入滅,其間說法49年,形成了規模壯大的僧團,走出了頗具特色的思想與實踐道路,與主流的婆羅門教相抗衡,成為沙門學派中聲勢最為浩大的一支。其後的阿育王崇信佛教,向海外分派使團,復經貴霜王朝的發展,佛教逐步走出印度,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滅後百餘年,印度佛教逐漸分裂為不同部派。至公元前後大乘佛教開始流行,佛教在印度次大陸進入興盛期。6、7世紀左右伴隨著佛教密教化,印度佛教始現式微。8世紀後,印度屢遭Islam入侵,加速了印度佛教的衰落。
印度是個左眼天堂,右眼地獄的地方。去印度遊歷的分兩種人:一種是去了還想去,另一種是去了一天都呆不下去。看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的靈魂需要安寧,請到印度來,它是你靈魂的天堂。如果你的身體需要歷練,請到印度來,它是你肉體的地獄。一切都是矛盾的,一切都在你的心境中。
在印度遊歷,你邊理解著宗教與現實,邊欣賞著風景。王一夫二人慕名而去參觀位於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內的「泰姬陵」,這陵內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建築材料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富麗堂皇。因愛而生的絕美陵墓,那是痴情的沙·賈汗「永恆面頰上的一滴淚」,是一個男人對妻子的眷戀之舉,「愛情的力量在這裡震撼了所有的人。」陵內,寂靜安詳而又綠意盎然,兩側紅色的大清真寺,哀悼亡魂又充滿信仰。在這份美麗愛情的氛圍里,王一夫夫妻在多年「左手摸右手」的感覺後,重新「十指相扣」了。
參觀印度齋浦爾Jaipur,那可是全亞洲著名的「Pink City」粉色之城,滿城的粉色,傳遞著愛情、溫馨的訊息,一切都被粉色包圍著,擁抱著。在這片粉紅色中,讓人感覺溫暖、溫馨、甜蜜。
印度經常在顛覆著你的想像。王一夫二人的感受是:你說她髒亂差,我覺得她很美麗;你說她充斥著犯罪強姦,我感覺幾乎遇到的所有人們都熱情友好,他們還略帶點兒自戀和可愛;你說她落後貧窮,我卻更欣賞她悠久的歷史文明……我也曾帶著疑惑並有過害怕,但也許遠離即是偏見 靠近才能看清。
思想≠存在。人生是苦與樂的二元對立,人往往只追求樂而抗拒苦,以為掙扎後會得到更多的樂。結果卻是越抗拒越掙扎就越痛苦。人們的自我意識太過強烈,常常試圖用自我意識來改變外部世界去適應自我需要的模樣,並為此,自我定義出魔鬼、妖怪,再粉飾出天堂、仙女。但這都不過是自我的心魔的「創建」,而終不真正知道靈魂想表達什麼,要帶向何方。人的架構分為三個維度:特質我(自我意識)——我——三摩地(Sanmodhi自我終結),即體悟本我,走向三摩地。真我改變自我內在世界,放棄自我,放下抗拒並由靈魂指引,才能覺知靈魂的目的,從「我」中覺醒,得以身心自由。
有人說,再牛X的旅行者,只有去趟印度才能對自己的旅行畢業成績打分。印度絕對是還會去很多次的必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