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言情小說> 殘暴王爺的黑月光> 第九十一章 敘災情

第九十一章 敘災情

2024-05-30 01:52:54 作者: 肉肉肉圓子

  永平十六年,入夏沒多久,江南許多地區就遭遇了旱災。好幾個月滴雨未下,饑荒蔓延幾乎整個江南,並有向著北地蔓延的趨勢。

  就連臨近的應天府,也有旱情顯現,只是江南各地的饑荒要更加嚴重罷了。

  有記載,帝感罪孽,令宮中茹素,宮中嬪妃皆不可梳妝打扮,更不可穿著華衣美裳。

  朝中官員上行下效,紛紛加入行列,將節省出的銀錢捐給災區。

  上京百姓深感帝王心繫百姓,仁孝帝在民間的聲望斐然,甚至有謠傳百姓家中侍奉了仁孝帝的長生牌位。

  而宮中,則略顯慘澹。

  不可披紅掛綠,嬪妃、宮女一律不可塗脂抹粉,更不可戴簪、釵,連花都不可簪。一時間,整個宮中只剩下灰、藍、綠之色。

  未免被人拿住把柄,仁孝帝連嬪妃的寢宮也很少涉足,常常與皇后抵足而眠,共商旱情之事。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風向出來,令人不禁感慨佩服,說有此帝王乃是國之幸。

  又一月,建康有消息遞入宮中。此時,距離那幾名前往南方賑災的官員離開,已經足足過去了將近三個月。

  路途遙遠,雖有水路可行。但要去建康,依舊要改換車馬走陸路。

  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艱險,何況要是旱情不得環節,吃排揎吃小,掉了腦袋才是大。

  「……建康郡守崔文,下令關閉城門,不許城內外聯繫。並遊說城中富戶商賈捐糧捐物,用來賑濟百姓。可城外聚集的流民越來越多,城中百姓人人自危。」

  在場眾人都知,讓富戶商賈捐錢捐物只能解燃眉之急。災民數量少還能應對,一旦數量激增,糧食不夠,必定會引發衝突。

  土地靠人耕種,而百姓要靠老天爺吃飯。

  老天爺不肯降雨,地里無雨水,莊稼只能幹渴死去。

  每年舉凡國內大小郡縣,皆有旱情發生。

  仁孝帝在位十六年,經歷過不知道多少次的災情。有旱災,也有洪澇,還有冰雹、雨雪。

  而像此次江南這樣嚴重的旱情,是他前所未見,聞所未聞。

  聽說人餓極,食人肉,有人咽了口唾沫,臉色發白。

  那必定是餓到了極致,已經走投無路才會做的選擇。

  怎麼可以吃掉同類呢?倘若是獸也罷了,可他們是人,是會思考,會說話的人。

  「江南災民有十數萬,建康之危正是因為這數十萬的災民走投無路,紛紛聚集到建康城門之下。」

  一旦越過建康,便會去金陵,便能北上至應天,至上京。

  十數萬也不過是一支軍隊的數量,光看數額並不可怕。可是一想到那些都是餓紅了眼睛,看到吃的都能衝上去殺人的災民,就知道這區區數字是多麼的可怕。

  建康作為前朝古都,城牆堅固,城門高聳,非一般郡縣可比。正因為這與眾不同的背景,才能苦挨倆月,沒被流民攻破。

  可隨著時間過渡,流民的數量越來越多。一旦被他們突破城門,那後果不可設想。

  「……武德王率至城下,先射了一名哄鬧者,又命令流民安靜下來。大軍壓境氣勢雄渾,流民不敢再鬧,唯恐丟了性命。崔郡守派人來接,城門大開。一面施粥,一面讓人對流民登記造冊。大鍋不停歇的煮著粥水,負責登記的人也換了一波又一波。只用了不到三日,便將所有流民的姓名籍貫記錄在冊。」

  龍椅上,仁孝帝微眯著眼,眉間顯出幾分丘壑。

  「又有令處,告知城中百姓,流民皆在官府備案,無需擔憂。有趁亂生事者,當即被斬殺,懸於城門上,以儆效尤。又雲,流民工價低廉,各地可大興土木工程,只給極少的工錢,管三餐即可。於是,官府趁機翻修一應住宅,大到倉庫,小到官吏住舍,每日要用近百人。而城外修建水渠,維護城牆,每天都要雇役一千多人。有官府牽頭,城中其他富戶也紛紛效仿,有翻修院落,也有另起屋舍。城外道觀寺院也趁機大興土木,一時間整個建康處處都是工具敲擊山石、木料聲。」

  聽到這兒,下首大臣議論紛紛,無不感慨這辦法好。

  給了糧食可不成,今日吃完了,明日肚子還要餓得。

  而那些本就破敗的屋舍也要翻修,倒不如用管飯的方式找流民去做工。又把屋舍修好了,又省了一筆銀子。而流民也填飽了肚子,暫且不用擔心未來的生活。

  土木工程可不是小事,一來二去也要一兩個月的時間。眼看著就要入冬了,即便旱情延續到那時,也未必有盛夏嚴重。

  即便旱情依舊,到那時朝廷已經撥款撥糧,建康之危也就不是個問題了。

  「城中百姓無處可去,官府便發布通告,令百姓們如常過節慶賀。為準備中秋節,城中百姓走上街頭,一時間整個建康都熱鬧非凡,每日僱傭的流民數量暫不可計數。一些願意回原籍的已經被遣送回家。而一些願意留在建康的,則在城外徵集了荒村,令流民興造房舍。直到這信函送達上京之前,建康危難已解。不僅流民們有了去處,可以做工,而建康也未受到任何影響。百姓們安居樂業,仿佛不知災情為何物。」

  仁孝帝沉默了許久,才說:「這些都是武德王的功績?」

  那人搖了搖頭,說:「武德王只在抵達建康當日後面,之後便不見蹤影。據說,是不喜建康吵雜,去了別院小住。信函中所寫,多處都提到一名叫張衡的官員。」

  「張衡?倒是有些印象。」仁孝帝偏頭看向身邊的李常在。

  李常在上前,在他耳邊說:「是位寫了《治蝗論》的官員,本在坪洲做官,被特招入京,隨姚侍郎等人一起去了瀛洲。」

  「原來是他。」仁孝帝對這個叫張衡的倒是有幾分印象。為人木訥,不知變通,因還有幾分才學,他這才將人送去了瀛洲。至於他能有什麼造化,全看是否足夠幸運了。沒準一個不小心,死在半路也有可能。

  「看來十七弟倒是看重此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