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 第三百五十八章 汜勝農書(一)

第三百五十八章 汜勝農書(一)

2024-05-13 15:25:09 作者: 夏侯龍城

  劉備和獻帝告辭,李孟羲的事,在劉備看來,是最重要的事。

  

  李孟羲來叫了一下,本來相談甚歡的劉備立刻就走了,不帶停留的,身穿冕服的漢獻帝目光微妙,不知在想什麼。

  稗子一時半會兒,還不太好找。

  劉備騎著馬,李孟羲也騎著馬,出皇宮去到城外,去鄉間找稗子去了。

  長安城外,路遇不少百姓。

  長安百姓識得劉備,知道是劉皇叔,路旁百姓見了劉玄德,招呼叫好之聲此起彼伏。

  劉備頻繁的停馬致禮,劉備有多得民心,由此就可以看出。

  問過老農,問老農稗子哪裡種的有。

  「皇叔是找稗子?」老農想了一下,「這也沒見誰家種稗子啊。」老農嘀咕一句。

  然後,打眼一掃。

  眼睛一亮,路邊就長者一棵稗子。

  老農把稗子拔了,把帶著根系的稗子拿了過來。

  劉備雙手接過稗子,看了一眼?

  「給,孟羲,這便是你找的稗子。」劉備笑著把稗子丟給了李孟羲。

  難怪是馬草呢,一看,像極了草。

  只在杆的上部,有兩根左右分開類似麥穗一樣,但是細長如都豆角的種子。

  這些種子,應該就是稗子這種作物可以當糧食的地方了。

  李孟羲把種子捋了下來,捋到手裡,種子只有稍稍的一點,放在手心,帶著外皮的種子,就那麼一撮。

  別說比得過麥子了,這連黍子都比不過。

  靠種這玩意兒,產量那麼低,吃不飽肚子了。

  見李孟羲似乎對稗子興趣盎然,劉備好奇的問,「孟羲,你找稗子,作何用處?」

  「奧。」李孟羲丟掉手中的稗子,「是因我看了農書,農書中有寫稗子,某不知稗子是何物,故想一看。」

  劉備聞言,哈哈大笑。

  李孟羲不識莊稼,太好玩了。

  「孟羲,漢皇欲封你為大司馬,你欲如何?」

  「大司馬。」李孟羲抽了抽鼻子。

  「好啊。只是,某多有要務要干,雖授官,不能困於官身,囫圇於皇城之內。」

  劉備也知道李孟羲秉性,便點了點頭,只說把官服送來。

  稗子,李孟羲知道是啥了。

  這玩意兒是牧草莊稼兩用,雖然,又能當牧草,又能當莊稼,並且,比麥子扛災,不管是大旱還是大澇,稗子都能很好的生長,能保證基本的收成。

  但是,這玩意兒的產量實屬不敢恭維。

  若想以稗子當做災年的救急糧,杯水車薪。

  《汜勝之書》,是李孟羲接觸到的唯一一部漢代農業技術方面的書籍。

  其最大意義,不在於其技術有多先進,而是,能讓李孟羲對漢末的農業技術有個大致比較,知道漢末農業水平大致是什麼樣的,又有哪些本以為是古代就有的技術,卻在漢末,其實是沒有的。

  《汜勝之書》的意義就在於此。

  繼續細看。

  第一章,為耕種技術。

  【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

  耕種的根本,在於時節,和土壤,適當的澆灌糞便,澤,應該是指的河裡的淤泥,就能早有收穫。

  而且,李孟羲想到了一件事,這本農書里,雖然說提到了用糞便來肥田,但是,好像沒有寫到肥發酵的技術。

  要知道,糞發酵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熱,會燒苗的。

  也不知漢代,有堆肥的技術。

  【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復解。夏至後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

  春天,土地解凍了,萬物復甦。

  到了夏天,天氣開始熱。

  至於書中說的,陰氣始盛,這迷信相關的內容,李孟羲自動給略過了。

  夏至後,往後數九十天,此時應該已經收完麥子了。

  在汜勝之書中,說此時,最宜開始下一輪耕種。

  這個點非常有意思。

  耕種以多久為宜,李孟羲不太清楚。

  但農書里寫到是,夏至三個月之後耕種,這個時節點,應該很科學,是長久以來,農人們經驗的總結,很具有參考價值。

  【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輒平摩其塊以生草,草生復耕之,天有小雨復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所謂強土而弱之也。】

  這一段,李孟羲大為驚訝,農書中所寫,黑土最為肥沃。

  還有,把土先犁一遍,再鈀一遍。犁起的土塊鈀成碎土之後,土壤就很鬆散,古人可能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李孟羲比較清楚是為啥。

  土壤虛鬆了,土壤里的空氣就比較充足,這時,再用耬車播種,種子播種下之後,土壤中氧含量比較高,種子更容易發芽。

  【春候地氣始通:椓橛木長尺二寸,埋尺,見其二寸:立春後,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此時二十日以後,和氣去,即土剛。以此時耕,一而當四。和氣去耕,四不當一。】

  奇怪。

  寫農書的人,為何要在地里埋一個木棍,這是來測量什麼的,李孟羲覺得奇怪。

  而且,書中寫到很明顯了,到土沒了木棍之後,開始拔根。

  在李孟羲想來,這個測量方法極為不可靠。

  土會因為雨水,因為作物根莖生長的緣故,把土層往上頂了,所以,土開始變高了。

  春天麥子都長了老高了,此時耕地,能怎麼耕,李孟羲奇怪不已。

  【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耕輒藺之。草生,有雨澤,耕重藺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此謂弱土而強之也。】

  其大致意思為。杏花盛開,就在輕土軟弱土。杏花落,恢復耕種。農民總是藺相如的。草生,有雨水,耕種藺相如的。土地非常輕的,以牛羊踐踏的。這樣,土強。這對軟弱土而強的方法。

  這其中,有一點李孟羲認為,非常有智慧。

  古代,缺乏測溫和天氣預測等手段。

  那麼,如何知道什麼時候氣溫合適呢。

  按節氣?

  並不太準確,一年之內,溫度變化太大了,前年和今年溫度變化也不同,沒有太多參考價值。

  而在汜勝之書中寫的是,看杏花,杏花開的時候,正是時節。

  妙啊!

  氣溫合適不合適,植物的反應最為準確和敏感,比溫度計啥的,更為敏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