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如意,停止從外部尋找原因
2024-10-11 17:34:35
作者: 曉君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我們?為什麼客戶還是不滿意?從我們的角度看,是因為別人對我們有成見。漫漫人生路上的環境因素如同大山,人力很難改變,但要試著轉變思維,從自己的情緒下手改變自己,最終才能改變別人。
凡事外部歸因,實際上是我們在為自己不如意帶來的失意情緒找藉口,白白丟棄了自我反省和提高的機會。
1838年,28歲的曾國藩考取進士,他在留京做官的十四年中,雖有所升遷,但總體並不順利。究其原因,曾國藩是漢族官員,從上司到同僚大都是滿族官員,加之曾國藩恃才自傲,經常受到別人的敵視,所以無論做什麼都很艱難,這樣的窘境讓他整日處於情緒低落之中。
1852年,曾國藩的母親去世,他按照慣例回鄉奔喪。在家裡守喪期間,他閱讀了老子的《道德經》,明白了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因為自己鋒芒太露,遭到別人忌憚,所以仕途不如意。
守喪期滿,復職的曾國藩,完全改變了自己。他對每一封書信都認真加以回復,同僚只要家中有婚喪嫁娶之事,他都堅持親自登門。過了一段時間,曾國藩發現人們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凡是他提出的建議和計劃,許多人都會響應支持。
一個人的失敗是自我日積月累的結果,我們常常把自己失意的原因歸結為外在的客觀環境。比如做生意屢屢失敗,我們埋怨身邊的人、埋怨家裡的祖墳風水,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把不順歸咎於客觀環境,從心理上認定了自己無法幹得更好。
年輕氣盛時,感覺周圍環境充滿了莫名壓力,而當我們堅持反思、改變自己,變得低調而成熟時,就會發現新的自我,贏得別人的支持和信任。不必總為自己的不如意找台階,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更快樂一點兒。
思彤剛大學畢業,憑藉著對文字工作的熱愛,她成了一名編劇助理。進入公司沒多久,在一次劇本會議中,兩個編劇因為某個劇情點而爭論得面紅耳赤,其中一個女編劇脫口問道:「思彤,你覺得我們的意見哪個更好一點兒?」
思彤明白這就是一道求生題目,不論回答哪個都不對,可是因為性格直爽,她下意識地答道男編劇的意見可能更好點。
第二天,那位女編劇沒有來上班,思彤的老闆收到女編劇的信件:這個丫頭片子才來公司幾天呢,就敢對前輩指指點點,乾脆讓她來做劇本好了。不久,思彤就被老闆以各種理由給「安排」了。
離職後的思彤開始對職場喪失信心,整日躺在床上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傷心。她在心中暗暗仇恨那個女編劇的毒辣,自己不就是直爽地說了不該說的話而已,至於嗎?可那是事實,難道我要哄著她,她才滿意嗎?她也憎恨老闆的醜惡嘴臉和公司的階級黑暗。最後,帶著失意和傷心,思彤離開了這座城市。
我們常常因為心直口快而得罪人,在被打壓後整日悶悶不樂,覺得社會風氣不好,人心不古,所謂的前輩都不過是喜歡阿諛奉承的虛情假意之輩。我們把自己在職場上受到的委屈通通歸因於周圍環境,還稱讚著自己的遺世獨立,然後在失意的情緒中喪失工作信心,漸漸地,失意情緒轉變為迷茫厭世。
當我們在做事過程中遇到阻礙和挫折,比如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而情緒低落時,需要做的首先是自我反省,而不是怨天尤人。世上的道路有彎有直,我們在保持自己性格剛正的同時,也要隨機應變。單純因為道路曲折難走就鬱鬱寡歡沒有意義,因為外部的客觀條件很難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
面對不如意,我們選擇「就著台階下驢」無非是為了自尊,就好像考試沒考好的人可以說「我沒有複習才掛科的」。把失敗歸因於外部條件,不會影響到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既維護了自尊,又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失敗,從而緩解自己的壓抑情緒。但是這種緩解情緒的方式,會讓我們陷入惡性循環。因為不如意的事情一直在發生,如果我們一直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自我開脫,失落情緒就一次次地累積,終至崩潰。所以,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做出改變。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必須適應環境,認清環境變化的客觀事實,從而改變自己的處世之道,避免不如意帶來的情緒傷害。人不是神仙,都會犯錯,我們也不要抓住別人一次錯誤就無休止地指責抱怨,因為這樣做的同時,就已經陷入不滿情緒之中了,我們應做的是借他人的錯誤警示自己。
成長其實就是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時,接納內在情緒。無論經歷怎樣的事情,接納痛苦、悲傷、憤怒和嫉妒等情緒,不因事件本身和情緒對立,我們就不會被世界孤立,才能真正成長為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