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內心的激情和能量
2024-10-11 17:34:38
作者: 曉君
每個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著一種虛無與煩躁的狀態,對生活和工作失去激情,在重蹈覆轍中習慣著自己的一成不變,在自己的不變與世界的瞬息萬變中感受著自己的無力。
我們的內心狀態需要一張一弛,內心繃得太緊,容易在緊張情緒中損耗太多精力。我們需要放鬆,可是我們往往因為過於放鬆,陷入困局當中,喪失了內心的激情與能量。越來越多的人在經濟欲望的高壓下失去了奮鬥的激情,他們在對財富的巨大渴望里被抱怨、不安、躁動、恐慌等情緒折磨著;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自我放縱中丟掉了重新站起來的欲望,他們在放鬆與「享受」中消耗著人生。
藝婷在跨入職場之初,幹勁十足、激情高漲,對自己職業前途的期望和信心讓她砥礪前行。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但是不到半年時間,原先的激情完全消失了,藝婷每天感覺自己和機器人一樣,唯一比機器人強的是自己還知道累,還期許著每天早點下班。原先工作中出現不順心的事情都會鼓勵自己挺過去,現在一遇到難題,情緒便一陣低落,學會了對待工作「順其自然」,並且時不時就會「鼓勵」自己換個工作。
藝婷也曾反思:當初那個激情飛揚的自己哪裡去了呢?可是越反思,越是深深地陷入失去自我的迷茫中,本來一個工作沒做好的問題,上升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做人道德等高度上。
短暫抑鬱之後,藝婷選擇了辭職。她明白現在的自己不適合工作,便在國內外進行了一次徹徹底底的旅行。喜歡寫作的她,開始作為自由職業者進行小說創作,雖說不時還會感到壓抑,但是旅行歸來後她懂得了調控自己內心的情緒狀態,成為深受讀者歡迎的作家。
在工作中沒有激情的人往往學習能力也會退化,每天按照領導的要求做事情,也不知道到底學會了什麼,然後安於現狀,只不過為了生存。「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現在的我們沒有了最初追求理想的一腔熱血,背著「包袱」生活,已然喘不過氣來。試想,一個人如果整天不是為理想而努力,而僅是為了金錢利益無奈奔波,那麼他的積極情緒必然會在紙醉金迷、自甘墮落中被消磨殆盡。
近些年來,「喪」文化逐漸遍布於生活的各個角落,人們的處事方式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激情,開始屈服於現狀,好像一成不變的安穩便是最好的安排。而積極情緒下的生活態度成為大多數人的不屑一顧:假正經、裝清高。這一切都來源於城市化浪潮下,青年們無處安放的理想。
在很多大城市,出來打拼的青年們都租住著像宿舍一樣的上下鋪房屋,杜哲就是其中一員。從小,杜哲就被父母教育走正道、做正事,在上大學之前他也確實這麼做。進入大學之後,身邊的各種誘惑開始多了起來,杜哲最初的思想開始轉變:「有些東西,即使我努力也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不如就這麼混吧。」
畢業後的杜哲走上了在大城市的求生之路,但不同於部分人的拼搏和努力,他整日躺在出租屋的床上,玩著手機,用家裡的錢支撐著開銷,錢包見底時,才極不情願地外出兼職。曾經有人問他:「你這樣不是自甘墮落嗎?」杜哲的回答還十分有理:「我家窮,我又沒什麼本事,未來的房子、媳婦等一切,我都沒那麼在意,因為在意也沒用,不如瀟灑地過一天算一天,這叫佛系生活。」
很多人不是天生就有這種混吃等死的消極情緒,看似是敗在了現實的腳下,其實是對未來太過悲觀,喪失了對生活的激情。從決定「喪」的那一天起,諸如抱怨、不滿、悲觀等消極情緒就已經開始滋生,最後我們給自己找個藉口:那就喪喪地「佛系」生活吧,好像也挺不錯的。
若不能讓自己內心充滿正能量,我們就不會充滿激情地去生活,長期的消極情緒會讓我們做事心不在焉,很容易放棄。我們身邊浮躁、抱怨,這山望著那山高的那部分人,大多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而那些在行業內兢兢業業、樂觀向上,內心充滿正能量的人往往笑到了最後。
有的人一生充滿了激情,有的人至死都「喪」。其實找回內心激情的方法很簡單,有時候睡一覺,吃一頓美味大餐,或者跟充滿智慧的人進行一次深談,或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都可以重拾激情。這些方式有一個共同點:進行合理的情緒釋放。
合理釋放情緒首先需要我們重新定義失敗。失敗往往是撲滅激情的滅火劑,失敗的記憶會在腦子裡重複播放。所以當我們回憶起失敗的情形時,要有意識地疏遠,從正面看待失敗,告訴自己要積極向上,以此來激發內心的激情。
其次,我們還需時刻檢討自己,避免「養老安逸,不思進取」的狀態。一件事情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是否掌握達成目標所需的技能,內心缺乏激情的人總是選擇迴避學習,單單應付差事。內心擁有激情的人,精力充沛、活力滿滿,能夠敏感地感受到到生活中美好且細碎的一切。情緒舒展了,才能夠更積極主動地探索自身的價值和可能性,「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做事沒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