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其實都是自己給的

2024-10-11 17:34:08 作者: 曉君

  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世界裡,你覺得壓力大嗎?我們經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諸如員工因離職糾紛報復管理者、因事業受挫抑鬱自殺等新聞消息,種種事件表明實際生活中許多人的抗壓能力不夠。

  關於壓力的科學定義,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領域找到不同的答案,但是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關注更多的是生活壓力。生而為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會擁有不同的壓力感:上學時學業是壓力、畢業了就業是壓力、結婚了房車是壓力,其中有現實的金錢壓力,也有無形的心理壓力,簡直就是「無壓力不人生」。

  簡單總結下來:想要達成一件事,從開始到完成,中間的這一段就稱之為壓力。壓力是事件在完成過程中焦慮、擔心的合集,是一種對於未知和失敗的恐懼情緒。生活中受困於壓力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例子屢見不鮮。

  清明節,一位老父親在墳前哭訴:「你想得太多,我們做父母的不指望你能賺多少錢,只想著你能過好自己的生活。」死者名叫弦之,是這位傷心父親的兒子。

  十年前,弦之大學畢業,工作之初的工資並不高,那時的弦之心裡只有一個念想:「維持好自己的生活,不問家裡和朋友要錢。」住最便宜的出租屋,吃最便宜的路邊攤,有時候為了節省開支,弦之甚至會連續幾天吃泡麵。父母知道他在外不容易,經常叮囑他實在不行就回老家縣城發展,每次弦之都笑嘻嘻地說沒事,自己一定會賺大錢,孝敬父母。

  經過幾年打拼,生活越來越好,弦之開了自己的公司。可是好景不長,合伙人卷跑了大筆資金,公司倒閉了,女朋友也選擇跟他分手。這時,本來還有一絲幹勁奮鬥的弦之突然又接到母親癌症去世的噩耗,重重壓力之下,弦之崩潰了,最後選擇跳樓。

  經歷過初入社會全過程的我們大概能夠體會,房東天天追著要房租,自己還要解決吃飯問題。但是工作不如意,工資不理想,走投無路時,又實在張不開嘴跟家裡人說,於是壓力產生了,卻也只能往自己身上扛,很多情況真的讓人慾哭無淚。

  有些人懼怕壓力,一碰到壓力便轉身離去,這樣的人不免活得瀟灑自如。還有的人敢於主動去尋找壓力,這類人往往對自己的辦事能力和抗壓能力都相當有信心,壓力在他們面前是精神動力,對他們而言,「有壓力就有動力」這句話一點兒沒錯。

  周杰倫當年在吳宗憲手下寫歌,卻沒一個歌手要他的歌。《眼淚知道》最初是給劉德華的,但劉德華不要。最後吳宗憲說:「如果你七天能寫五十首歌出來,我選其中十首給你出專輯。」

  周杰倫在那七天沒怎麼出門,吃掉了一箱泡麵。後來,他的第一張專輯《Jay》面世,一舉奪得2001年台灣金曲獎的「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並獲「最佳製作人」和「最佳作曲人」兩項提名,周杰倫一下子紅透半邊天。

  

  主動接受壓力和被動接受壓力兩者同樣都是要面對壓力,但是性質不同。前者的壓力更多地來源於自己對成功的渴望,後者則是被環境所迫,不得不完成任務。有趣的是主動接受壓力完全可以放棄這份壓力,被動接受壓力卻無法輕易放棄。壓力不是驅動力,熱愛才是。

  適當的壓力能讓人更積極地面對競爭和挑戰,是我們的助力。只要沒有達到心中目標,就會產生壓力,而實際生活中,幾乎沒有人能做到什麼事都不思不想。周杰倫完全可以選擇不寫那五十首歌;我們也可以天天睡覺不再早起,管他遲到不遲到;你也能不在乎家人朋友的看法,不結婚了。如果真的可以這樣,那倒真沒壓力了,不過肯定是一句話:根本辦不到。大多數時候,壓力都是自找的,但是有些壓力真的不由我們掌控。

  長期持續性的壓力會給身心帶來各種問題,比如生理上的心臟病和免疫系統問題,心理上的焦慮、恐懼、抑鬱等,甚至可能引發猝死。

  一個人要想緩解壓力,必須結合自己的生活背景,找到壓力的出發點,從根本上進行緩解。注意這裡用的是「緩解」一詞,我們可以跑跑步、玩玩遊戲,通過轉移注意的方式來暫時性忘卻壓力痛苦,但要想徹底解決壓力,除非那個出發點被解決掉,或者真的可以做到放棄。

  21世紀的每個人都有壓力,在追求目標的路上砥礪前行,不要滋生抱怨情緒,如果做不到放棄,那就牢記,這種壓力其實是自找沒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