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2024-10-11 17:34:10
作者: 曉君
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瞬間,出於儀式感,大家總喜歡許下諸多心愿:可能想要學習某種技能,可能想要擁有迷人身材,可能想像著變成一個截然不同的自己……然而年復一年,還是原地踏步。為什麼?因為行動停留在思想層面:想要學習時忍不住和遊戲約會,想要減肥時受不了蛋糕的勾引。
現在的社會節奏下,焦慮成為一種普遍的「城市病」。無知的人還會把焦慮情緒理解為有追求、有上進心。生而為人,自然帶有人性弱點,所有人都容易半途而廢、樂於享受當前的快感。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那些經常受困於不安和焦慮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他建議換一種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聚焦於那些正在發生的事,處理好眼前問題。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一個月以前,雷凌在微信上加了一位同校師哥,這個師哥一直在進行寫作,小有名氣。雷凌向這位師哥諮詢:「我喜歡寫作,也想像你一樣做寫作方面的工作,我該怎麼辦呢?」
師哥反問道:「你現在開始寫了嗎?」雷凌答:「還沒有,這目前還是一個想法,不知道如何實踐。」
「什麼都不要想,就去寫,行動起來才是王道。」師哥直截了當地告訴她。
半個月以後,雷凌又找到了師哥,這次詢問的是寫長篇小說,還是寫一些短篇文章。也就是說,這半個月以來,雷凌還沒有動手寫作。
一番討教之後,雷凌選擇寫短篇文章。師哥本想著她這次可以真正下筆了,誰知道沒過幾天她又問自己的文章如果發網上會不會沒人看,總之又是一通擔心。
最後師哥只給她留下一句話:馬上動手去寫,不要再想這想那了。至於雷凌的寫作事業,後來也就沒有了後來。
想太多的人總是把時間花在糾結上,總是想著什麼都準備好了,再開始行動,結果永遠開始不了。因為人性就是這樣,我們把所有期待放在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很多作家在給新人的經驗中,往往提及寫作需要當下及時動手,什麼寫大綱、考慮市場統統無用,只要你去寫就好。我們也想過環遊世界,可是一想到外語不夠好,還是算了吧;想過創業,考慮到大環境不夠景氣,自己毫無經驗,還是算了吧。
大公司的HR(人力)在招人時,會著重考察應聘者的執行力,他們可能不是最有創意的,卻是勤於將創意轉化為產品的工作者,而因為擁有超強的行動力,這種員工往往最受獵頭青睞。
泰勒·威爾森有一句名言:我這一生中有過形形色色的想法。我們的腦海中有成千上萬種想法,當寫作、鍛鍊、讀書等多個想法和目標同時出現的時候,「做太少」的弊端就開始暴露,我們會以幹勁十足開始,以拖延放棄告終。
「想得多」在我們的認知中是一件好事,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想太多會使人產生更多選擇,從而導致想法無法被貫徹落實。
哥倫比亞商學院心理學家希娜·伊言格教授在2003年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人數達八十萬之多,目的在於研究增加投資選擇是否會對參與退休儲蓄計劃產生影響。
按照研究人員的預測,結論應該是:如果有更多的投資選擇,會有更多的員工參與退休儲蓄計劃。每個人都認為選擇越多越好。
但是研究人員通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數據顯示,員工們參與退休儲蓄計劃的可能性隨著投資選擇的增加反而降低。
馬雲曾經說過:「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選擇越多,行動越少;追求的想法和目標越多,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能真正堅持到最後的原因往往是現實里缺乏時間、恐懼失敗以及多選擇下的精力枯竭,由此產生拖延症,放棄行動。
想太多會焦慮而直接影響積極情緒。上司不經意的一句話我們就會惴惴不安,反思自己哪裡做錯;男朋友的一個無端舉動,女方腦海里就會腦補出「他不愛我」的大戲。
當你還在為做不做而糾結猶豫時,行動派早已著手去做。久而久之,明明大家同一個起點出發,最後卻被人家甩在了後面。
面對「想得多,做得少」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辦法進行調整:首先要相信自己,只要心中冷靜思考「這件事靠譜」,就去付諸行動,不要害怕失敗、自我懷疑,相信自己正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開始容易做到,結束往往很難,為此要從小處做起,做一些小改變,從「容易」之中養成完成任務的習慣。做事要靈活,不要埋頭死磕,如果真的行不通就果斷放棄,更好的想法值得更好的情緒和更多的時間。
焦點不在明天,而在精神集中的「現在」,思考太久往往會產生拖延和焦慮。當某件事可以前進的時候,就堅定走出第一步,在行動中思考,思路變得開闊,後面的事也會順利起來。人生不需要太多的想法,選擇對的事情做,堅持做,美好才會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