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心理學與影響力> 窗戶的第一塊碎玻璃

窗戶的第一塊碎玻璃

2024-10-11 17:11:39 作者: 心一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其中一輛完好無損,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則將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結果怎樣呢?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當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碎了。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他們認為:如果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被人打壞了,而這扇窗戶又沒有得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的縱容而去打碎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偷車實驗」和「破窗理論」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但不管把「破窗理論」用在什麼領域,都是角度不同,道理相似: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窗戶上第一塊碎玻璃」。

  推而廣之,從人與環境的關係去看,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許多事情,不正是環境暗示和誘導作用的結果嗎?

  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而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牆上就會布滿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在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都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以及鄙夷的眼光而貿然插隊呢?

  與此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擁,爭先恐後,後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桌上的財物,敞開的大門,可能會使本無貪念的人心生不軌;對於違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沒有引起員工的重視,會使類似行為再次甚至多次重複發生;對於工作不講求成本效益的行為,有關領導不以為然,下屬員工的浪費行為沒有得到糾正,會使這種情況日趨嚴重,等等。

  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產生不容小視的影響力。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

  20世紀的紐約以髒、亂、差聞名,環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其中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針對紐約地鐵犯罪率的飆升,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採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論」為師,認為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點。因此,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事案件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

  結果發現,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攜帶兇器。結果,從抓逃票入手,地鐵站的犯罪率果然開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轉。同時他又開始治理地鐵車廂的衛生。車廂乾淨了,站台跟著也變乾淨了,站台乾淨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乾淨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乾淨了,後來整個社區乾淨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乾淨了。

  環境好,不文明之舉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之舉也會受到影響。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樣,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平時一直強調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已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社會其他領域,同樣存在著破窗效應,關鍵是我們如何把握環境的暗示和誘導作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