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肯定雙方的觀點
2024-10-11 17:07:59
作者: 謝嵐
在別人發生矛盾爭論的時候,夾在中間的滋味是比較尷尬的。對於相互爭執的兩個人來說,利益固然重要,面子也不容輕視,特別是在眾人的眼皮底下,誰都渴望成為讓別人刮目相看的強者。
但對於旁觀者來說,爭吵的兩個人誰強誰弱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夠為共同的事業傾注心力。為了協調好兩人之間的關係,作為第三者,不應直接批評其中一方,而應採用富有情趣的幽默說法,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傾向或苦心。
一天,乾隆皇帝在和珅與劉統勛的陪同下,游山賞景。乾隆隨口問了一句:「什麼高,什麼低,什麼東,什麼西?」飽有學識的劉統勛隨口即應:「君子高,臣子低,文在東來武在西!」和珅見劉統勛搶在自己的前面,十分不快,隨即相譏:「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東來流(劉)在西!」因為當時的皇家禮儀中,上首為東,下首為西,此話暗示:你劉統勛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珅的下首。
劉統勛知道和珅的用心,心裡也極為不滿。三人來到橋上,乾隆要他們各人以水為題,拆一個字,說一句俗語,做成一首詩。劉統勛張口即來:「有水念溪,無水也念奚,單奚落鳥變為雞(繁體為『鷄』)。得食的狐狸歡如虎,落坡的鳳凰不如雞。」和珅一聽,好呀!罵他是雞!豈肯善罷甘休:「有水念湘,無水還念相,雨露相上使為霜,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告誡劉統勛,給我當心點兒!乾隆聽出了二人不和的弦外之音!於是,他一手拉一人,面對湖水中映出的三個人影說道:「二位愛卿聽著,孤家也對上一首:『有水念清,無水也念青,愛卿共協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二人聽罷,心中為之一振,深為乾隆的循循善誘而不降罪的隆恩所感動。和珅和劉統勛立刻拜謝乾隆,當著皇上的面握手言和。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皇帝面前,劉統勛與和珅都渴望成為強者,成為皇帝最賞識的人,因此展露才華,互相貶低,搞得很不團結。此時乾隆如直接褒貶,一定會傷害一方的面子,致使雙方的矛盾加深。乾隆故意吟詩一首,通過詩歌來隱晦地傳達自己希望二人和好的願望,既避免了對雙方面子的傷害,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為爭論的局外人,我們應當善於打圓場,讓矛盾及時得到化解。但是在打圓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要不偏不倚,讓雙方都認為你沒有偏向,都表示滿意。否則,只能是火上澆油,還不如不說。
清末的陳樹屏口才極好,善解紛爭。他在江夏當知縣時,張之洞在湖北任督撫,譚繼洵任撫軍,張、譚兩人素來不和。一天,陳樹屏宴請張之洞、譚繼洵等人。當談到長江江面寬窄時,張之洞說江面寬是七里三分,譚繼洵卻說江面寬是五里三分,雙方爭得面紅耳赤,本來輕鬆的宴會一下子變得異常尷尬。
陳樹屏知道兩位上司是借題發揮,故意爭鬧。為了不使宴會大煞風景,更為了不得罪兩位上司,他說:
「江面水漲就寬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時便是五里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而譚撫軍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說得對。」
陳樹屏巧妙地將江寬分解為兩種情況,一漲一落,讓張、譚兩人的觀點在各自的方面都顯得正確。張、譚二人聽了下屬這麼高明的圓場話,也不好意思爭下去了。
有時候,爭執雙方的觀點明顯不一致,而且也不能「和稀泥」,這時,如果你能把雙方的分歧點分解為事物的兩個方面,讓分歧在各自的方面都顯得正確,這必定是一個上乘的好辦法。
某學校舉辦教職員工文藝比賽,教師和職員分成兩組,根據所造的道具自行編排和表演節目,然後進行評比。表演結束後,沒等主持人發話,坐在下面的人就已經分成了兩派,教師說教師的好,職員說職員的好,各不相讓。
眼看活動要陷入僵局,主持人靈機一動,對大家說:「到底哪個組能奪第一,我看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教師組富有創意、激情四溢,應該得創作獎;職員組富有朝氣,精神煥發,應該得表演獎。」隨後宣布兩個組都獲得了第一名。
這位主持人心裡明白,文藝比賽的目的不在於決出勝負,而在於豐富大家的娛樂生活,加強教職員工的交流。如果雙方為了名次而鬧翻,實在得不償失。於是,在雙方出現矛盾的時候,主持人沒有參與評論孰優孰劣,而是強調雙方的特色並分別予以肯定。最後提出解決爭議的建議,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所以說,在雙方因為不同意彼此的觀點而爭執不休時,作為圓場的人就應該理解雙方的心情,找出各方的差異並對各自的優勢都予以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雙方自我實現的心理。這時再提出建議,雙方就容易接受你的說服了。
處理糾紛時,肯定雙方是前提,這樣雙方才會覺得你是公正的。接下來,你再想辦法具體解決糾紛。若是一開始你沒有表明態度,爭執的雙方很可能拒絕接受你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