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入題,「獻身」說法
2024-10-11 17:05:29
作者: 謝嵐
卡耐基曾經根據能夠吸引聽眾注意力的演講題目做了一番調查,發現最為聽眾欣賞的題目大都與演講者本人有關,如演講者幼年時代的成長故事、年輕時代力爭上遊的經歷、成功早期的人生經歷以及演講者的特殊經歷和獲得的人生啟迪等等。從演講說服術的角度來看卡耐基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演講者在公開演講的過程中贏得聽眾關注和信任的原因是讓「自己」入題,將自己放在演講的內容中,也就是說,當演講者在演講中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自己的感想的時候,聽眾更容易被演講者說服。這是因為當演講者在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自己的感想時會變得格外有自信和激情,這種情緒才是抓住聽眾的關鍵所在。
演講大師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演講台上一定要把你所講的故事當成自己的故事,這樣才能夠讓人信服。因為人們在講述別人故事的時候,潛意識中往往保留著懷疑的態度,即使相信或者想要將自己的感情體驗融入演講的內容中,也無法和親身經歷所產生的感情體驗相比。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某市舉辦了一場關於地震的演講,一位演講大師雖然準備的材料充足且演講技巧精湛,但最催人淚下的演講得主,卻是另一個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在職工人。他的演講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技巧,但在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時流露出的真情,是任何技巧都無法與之媲美的。
若干年前,卡耐基訓練班的教師們在芝加哥的希爾頓酒店開會。會中,一位學員以這樣的開頭做演講:「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是人類字典中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自由,生命便無法存活。試想,如果人的行動自由處處受到限制,那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
一說到這兒,他的老師便明智地請他停止,並問他是否有什麼證據或親身經歷可以支持他剛才所說的內容。於是演講者告訴了在座所有人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曾是一名法國的地下戰士。我與家人在納粹統治下所遭受的屈辱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我只能說在那段時間我很想知道地獄會不會比我的處境更糟糕。我和我的家人為了逃過秘密警察的追捕並最後來到美國,住過下水道,吃過腐臭的麵包,甚至還跟我的妻兒躲在貧民窟中拿垃圾蓋住全身,兩天都不敢動一下……這一切都是為了自由!
「今天,我走過密西根大道來到這家酒店,我能隨意地自由來去。我經過一位警察的身邊,他也並不注意我。我走進酒店,也不需要出示身份證。等會議結束後,我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前往芝加哥任何地方。因此請相信,自由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奮鬥。」
他獲得了全場觀眾的起立和熱烈的鼓掌。
這位學員的演講想告訴我們自由的可貴,演講開始的話太過空洞和形式主義,在座的學員都是卡耐基訓練班的同學,要抓住他們的心並且贏得欣賞就需要獨具特色的演講內容,所以老師引導這位學員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支持「自由可貴」的演講中心。在老師的啟發下,學員以自己帶著全家逃到美國的親身經歷詮釋崇尚和追求自由的信念,演講中的每一個字都仿佛是烙在了演講者的心中,所以演講者的語言擁有強大的感染力,讓在座的人感同身受,最終演講者贏得了全場的掌聲和欣賞。由此可見,與講述一件憑空編造或者閱讀過的事件相比,講述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件往往會令讓自己本身更投入,這樣在帶給聽眾真實情感的同時也更容易觸及聽眾的感情線,激起他們的共鳴。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讓自己入題不僅是在演講中講述自己的經歷,還包括自己對一些所見所聞發自內心的感受。但是很多演講者都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有時候只是天上地下扯些一般性的概念及哲學原理,忽略了把個人的真實感想放在自己的演講中。其實,那些自己真切的感想,雖然質樸卻比一味地使用前人的思想論述更能讓演講熠熠生輝。
關於母愛的演講,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會出現,很多演講者都願意在書中找關於母愛的句子來充實自己的演講,極少數的孩子能講述出自己心中感受到的母愛。下面是兩位不同的演講者關於母愛的演講的節選:
第一位演講者:「母愛是溫熱的太陽,奉獻著她的光芒;是遼闊的海洋,袒露著寬廣的胸懷;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哺育著兒女茁壯地成長!母愛的偉大在於母愛的無私,母愛是困難中的一根拐杖,當你腳步蹣跚時,幫助你找好重心。」
另一位演講者演講內容的節選:「我不知道什麼是母愛,我只知道小時候每次自己不聽話,媽媽就會打我,但是每次打完我,媽媽都會哭。以前媽媽打我我就哭,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媽媽打我我不再哭了,但是看到媽媽哭的時候我反而更想哭。」
第一個關於母愛的演講文采斐然,可能讓人頻繁點頭給予肯定,但是第二個演講者講出了內心真實的感受,更容易觸動人心,因為第二個演講者的語言質樸親切,更能引起共鳴。
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本身就給演講的內容增添了獨特的價值。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向他人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感想時往往會更加富有激情,由於渴望得到聆聽者的認同,我們潛意識裡的認真程度也會增加。演講時也是同樣的道理,讓「自己」入題往往能更好地抓住聽眾,取得聽眾的關注和信賴,進而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