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總有默認的「家規」

2024-10-11 16:25:30 作者: 王寧

  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像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等故事,早已耳熟能詳。《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還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清代學者朱柏廬先生的《朱子治家格言》等,都是古代有名的家規家訓。可見,我們的祖先對家規是看得很重的。

  現代社會,「家規」的理念正在慢慢淡化,一些年輕的家長缺少家規意識,這不僅對家庭建設不利,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而《朱子治家格言》這種治家之道雖然都是出自封建時代的文人筆下,可能有糟粕存在,但也一定具有可借鑑之處。尤其是這種「家有家規」的意識,在今天仍是非常需要的。

  曉瑜和丈夫剛舉行完婚禮還不到三個月,就發現自己和丈夫在生活上有許多「不和諧」的地方。為了長遠發展,她決定給自己的新家制定幾條「家規」。和丈夫商量後,丈夫也覺得很有意思,兩人便坐下來為自己的家制定規則。

  經過兩人的綜合意見,最終列出十二條「家規」:

  1.吵架不過夜;

  2.在別人面前,永遠保持一致;

  3.每月至少有一次夫妻單獨活動;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4.除出差之外,周末必須陪伴家人;

  5.離家出走的範圍僅限於所住小區;

  6.絕不說雙方親人的壞話;

  7.每年至少送對方一次禮物;

  8.生氣時,不接對方電話的次數只限於三次;

  9.每周至少親熱一次;

  10.永遠不說「離婚」;

  11.就事論事,絕不秋後算帳;

  12.至少培養一項共同愛好。

  之後,兩人都嚴格按照「家規」行動,一開始還有一些彆扭,一段時間後,兩人都明顯感覺到生活比以前更加快樂,婚姻的幸福感也明顯提高了。

  家規是一種文明和進步的體現。如果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看上去很融洽很和諧的幸福家庭,總會有那麼一些家庭成員一致遵循的「家規」。

  比如說有些家庭規定在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大家圍著飯桌談論各自一天的生活、學習或者聽到的一些趣聞,彼此交流意見和看法。這樣的家規不僅沒有使得大家覺得無聊或者不自在,反而給家人提供了一個難得的交流空間,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有的家庭則規定家人之間見面一定要打招呼,不論長輩或晚輩。乍一聽會覺得這樣的規定很煩,因為家人生活在一起,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沒有必要人人都要打招呼。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規定更容易給家庭帶來一種相互尊敬的氛圍,打招呼不僅是禮貌的體現,更是家人之間表達彼此關心的表現。

  另外,家規不是說只要小孩子遵守,長輩可以不受約束,而是人人平等,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同等的約束力,這體現一種家庭的民主。民主的家庭更加利於家人的和諧交流和孩子的健康成長。

  2016年3月,《瀋陽日報》的記者對瀋陽市皇姑區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進行了採訪。家中一共有三十三口人,而在已經參加工作的二十六人中,有十四人是中共黨員。論工作,這個大家庭中有八位公務員,兩位國企領導,一位大學教授,三位商界精英,一位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一位美國大企業副總裁,一位中學高級教師;論學歷,這個大家庭中有三位博士研究生,五位碩士研究生,十位本科生,兩位專科生。

  記者對此非常驚訝。了解後才知道,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老一代人在七十多年前制定的兩條小小的家規。

  在1938年的8月15日,是這個大家庭的大家長結婚的日子。當時,這兩個新婚夫婦就約定:以後生下的孩子第一不許抽菸,第二自己沒掙錢之前不許喝酒。就這樣,兩條小小的家規從此傳承了下來,並教育一個大家庭中的三十多人走上了正確的人生道路。

  其實家規不一定非要形成文字,如果用文字表述,堂堂正正地貼在牆上,反而顯得刻板和嚴肅,尤其對孩子來說,他可能會覺得這是專門針對他而定的,很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家規的重要意義,制定家規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自發養成良好的習慣,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愉快地一起生活。幸福的家庭應該是融洽、輕鬆、和諧的,而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定會有大家默認並且自覺遵守的家規。

  需要強調的是:家規不應只停留在文字上,而是所有家人在相處過程中共同形成的良好習慣。如果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規範家庭成員的一些行為習慣,大家互相尊重、愛護、體諒,那麼這個家庭肯定會是幸福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