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父親難成孩子的傾訴對象

2024-10-11 16:24:09 作者: 王寧

  在一份由中美日韓四國的青少年研究機構聯合發布的《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對四個國家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一至三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94%的中國孩子覺得「父母關心我」,但只有54.8%的孩子會「經常和父母聊天」。而在選擇傾訴對象時,父親在中國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四個國家中排名最低的。

  東北師範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中心隨機調查了長春市360名3~13歲孩子的父母,了解父母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校園生活等多個方面的參與程度。結果顯示,在這幾個方面,母親的參與程度都明顯高於父親,在遇到問題時,大多數孩子也喜歡把母親作為傾訴的對象。

  為何父親難以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呢?

  調查中一位爸爸這樣說:「我也去開過幾次家長會,結果發現去的家長基本上都是女家長,後來就把這些事情都交給孩子的媽媽了。男人本來就沒有多少耐心管教孩子,再說我平時照顧生意也忙。教育孩子是他媽媽的事,我就管掙錢。」

  生活中,像這個爸爸一樣忙於事業的家長不在少數。殊不知,當他忙著在職場上打拼時,也在逐漸遠離被母愛包圍的孩子。

  一名12歲的小學生表示,因為自己的爸爸經常加班,所以自己的上下學、做功課等事情都是由媽媽負責。談起自己的爸爸,她說:「雖然也喜歡和爸爸在一起,可每次都只能看到他匆匆的背影,漸漸地,有什麼事也不會找他了。但媽媽就不會這樣,所以更喜歡和媽媽聊天。」

  從大多數孩子的成長曆程不難看出,照料孩子日常衣食住行的是母親,去開家長會的也是母親。而父親,只是一個高大而匆忙的背影。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在仰視父親,所以很少將貼心話與父親分享。

  中國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以及「嚴父慈母」的觀念。父親覺得自己是那個在外打拼、養家餬口的頂樑柱,而教育孩子則是母親的責任。再加上中國人大多比較含蓄的特質,使得父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容易出現障礙。

  

  事實上,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父親的一句「你是一個好孩子」可能勝過母親的十句話。尤其是在孩子對性別產生心理意識的萌芽階段,完整的父愛、科學合理的「父教」,在孩子的品格培養、智力發展、社會心理以及性格的塑造方面,具有母親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想要做一個亦父亦友的好父親,成為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爸爸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父親需要主動轉變觀念

  孩子是你生命中的小天使,關心你的孩子永遠不會是浪費時間、婆婆媽媽的表現,哪怕每天只花一小時在孩子身上也能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你可以給他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也可以一起討論學校里發生的事,做孩子的玩伴,等等,這些都是正確的「父教」方式。

  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父教」

  母親以及其他家庭成員都應該鼓勵父親參與對孩子的教育,在家庭里為「父教」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孩子感受父母共同的愛。另外,父母雙方還要進行良好的溝通,在原則性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明確各自的職責,以免兩人在教育孩子時意見相左而讓孩子無所適從。

  協調父母角色

  母親在教育孩子上也許擁有耐心、親切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母親的溫柔、細心、周到更適合孩子嬰幼兒時期的成長,而到了小學階段,父母的責任各半,上了初中以後,母親的影響力開始下降,這時就需要父親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往往不願意接受母親過於細微的管束,此時父親較松的管束反而容易受到孩子的歡迎。

  總而言之,作為父親,你可以不是最有錢的,可以不是最高大,也可以不是最帥氣的,但你一定要做一個最慈愛、最負責的父親。在工作之餘,和孩子坐下來聊聊天,成為兒子的好哥們,女兒的好港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