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童年生活的影響
2024-10-11 16:22:22
作者: 王寧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但是,當你回想你的童年時,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也許有些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幸福;有些人已經不記得自己的童年是怎麼樣的了;還有些人的心裡可能會「咯噔」一下,然後不禁泛起一身雞皮疙瘩。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每個人童年的經歷會對自身的心理建構起到主體性的作用,以至於童年留下的陰影,影響著自己一生的幸福。
江華有個性格奇怪的同事,她話不多,也不喜歡和別人接觸,並且獨立得驚人,好像生活里不需要任何人幫忙。她外表很文靜,內心卻總是暴躁不安。比如一次快遞運送出了些問題,她和快遞小哥打電話交流的聲音吵到樓下的同事都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比如當別人不經意間靠近她或遞給她東西時,她都會下意識躲閃,好像別人會打她一樣。
後來,江華偶然了解到她的這些奇怪行為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那天,江華遠遠看到她在一個角落裡打電話,情緒並不好,隱約聽到她對電話里的人說:「你直接報警吧,我真希望他去死!」掛了電話之後,她就坐在樓梯上發呆。江華想了一下,安靜地走到她旁邊坐下,陪她發呆。不知道坐了多久,她開口說話了,其中兩句話給江華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從小我爸媽感情不好,經常吵架,砸東西。我爸是酒鬼,一喝醉就發瘋一樣打我和我媽,手裡有什麼就拿什麼打,皮帶、擀麵杖、小板凳……
「我從小就好強,想保護我媽,強大到好像什麼都能做,其實我也很無助、很害怕……我不信任這個世界,更沒安全感,甚至別人不經意的動作,我都以為是要打我……真希望結婚的人都想清楚,不要禍害孩子。」
因為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因為想要保護媽媽,因為經常被喝醉酒的爸爸打,所以這個女孩在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就開始承擔家庭的煩惱,學會了面對現實。她恨家人,甚至恨婚姻。童年時的那些傷害就像影子一樣,隨時跟著她,甚至影響著她的自我評價、人際關係、情緒管理……
心理學上有一句名言:「成人的情感是對以往經歷的再編輯。」與我們的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正好相對應。可能你會以為,這只是一句口耳相傳的經驗之談,毫無科學根據,其實並非如此。
美國俄勒岡大學等機構的學者通過比較研究發現,人的性格在最初的童年時期就能形成,我們可以從六七歲孩子身上預測出他成年後的一些行為。英國詩人彌爾敦曾在他的名著《復樂園》中說:「童年中預示了成年,就像清晨預示了白天。」說明了童年對人生的重要。醫學心理專家在對大量精神心理方面的患者進行調查和分析後同樣發現,很多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心理病態,大多起源於兒童時期甚至嬰兒時期。
一個人從呱呱落地的時刻起,便和父母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三角關係:父、母、孩子。在那些接觸人際往來的最初歲月里,孩子感覺父母之間的互動,分別學習和父親、母親建立關係:有親密、有疏離,有接受、有拒絕,有愉悅、有沮喪。孩子也開始學習建立面對不開心和脆弱的方式。這些方式都是孩子在最初的家庭關係中,為了生存和保護自己而習得的,並沒有好壞之分。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比如一個小孩子發現討好父母、順從大人可以得到讚賞,可以贏得別人的喜愛,那這種方式就會深深地印在他的意識和行為里,一直到成人,無論是在自己建立的家庭里,還是在工作中,他都會採用討好的方式。而他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式也要付出代價:永遠把對方放在第一位的態度,就會讓一個人失去自我,當討好不成時,只能壓抑自己的情緒。而長期的壓抑會導致我們的消化系統出現潰瘍、腹瀉、便秘和嘔吐等問題。
再比如一些孩子總是用大哭或者大聲指責讓別人害怕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都是你的錯」「要不是你,我會過得更好。」但這種爆發性的態度很可能會阻隔孩子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總而言之,當一個人的反應模式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養起來以後,就會一再地在不同的情境下重複出現。因為人們在熟悉了一種處理壓力的方式後,就會反覆使用,所以不管是童年,還是成年,在學習、生活、工作等很多方面,這種反應模式都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可見,童年時期的家庭幸福感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幸福的童年,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他很可能就無法獲得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