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叛亂

2024-10-11 16:08:07 作者: 宋可書

  在揚州一個小酒館裡,坐著幾個意志消沉的人,他們是被貶官的文人。他們借酒消愁,酒後論政。沒想到這幾個失意之人的政治見解頗為一致,他們都是不得志又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幾杯酒下肚之後,有種知己相逢的感覺。首先發言的是駱賓王,駱賓王是唐初四傑,文學才華頗高,名聲顯赫。據《舊唐書·駱賓王傳》記載:「駱賓王,婺州義烏人。少善屬文,尤妙於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然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高宗末,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而去。」駱賓王七歲寫詩,一首《詠鵝》讓他聲名鵲起,意氣風發的他走上了仕途。駱賓王的仕途並不順利,縱使他才華橫溢,卻不免倨傲。此時,他又因為貪贓而被貶,他心灰意冷,棄官而去。

  駱賓王旁邊也坐著一個文人,他叫魏思溫。魏思溫聽駱賓王談吐不凡,便問及姓名。駱賓王說出姓名後,魏思溫忙呼久仰,並進行了自我介紹。魏思溫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他為人聰明練達,但是為官也不順利。先被貶成縣尉,最後又被革職回家。另一桌的李敬業和弟弟李敬猷聽到兩人說話也上前搭訕,進行自我介紹。李敬業的祖父是唐朝大功臣李勣,武則天對李勣很照顧,李勣死後他英國公的封號由孫子李敬業繼承,職位是刺史。而這一年,李敬業犯事,被貶為柳州司馬。李敬業心中不快,途經揚州,便來酒館借酒消愁。駱賓王與魏思溫見李敬業來頭不小,都很願與他結交。三個人說著說著又引來了唐之奇和杜求仁。幾個人越說越激動,最後大家商議,決定揭竿而起,逼武則天歸還政權。

  幾個人商議之後,決定由駱賓王當記事,由魏思溫當軍師,由李敬業當首領。魏思溫想了一招,魏思溫決定聯絡薛仲璋,要薛仲璋利用職務之便控告陳敬之與唐之奇密謀,將陳敬之抓起來處死,之後由徐敬業自稱揚州司馬打著「匡扶李唐,扶持中宗」的旗號招兵買馬,組織囚犯、工匠、役丁數百人占領揚州。據《舊唐書·李敬業傳》記載:「敬業遣其黨監察御史薛璋先求使江都,又令雍州人韋超詣璋告變,雲『揚州長史陳敬之與唐之奇謀逆』,璋乃收敬之系獄。居數日,敬業矯制殺敬之,自稱揚州司馬,詐言『高州首領馮子猷叛逆,奉密詔募兵進討』」。李敬業等人密謀成功占領揚州後,幾人又拿出駱賓王慷慨激昂的討伐武則天的文章《討武曌檄》大肆宣揚。「文明中,徐敬業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為府屬。為敬業作檄傳天下,暴斥武后罪。」——《唐才子傳》

  《討武曌檄》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周親;或膺重寄於爪牙,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駱賓王的激昂文字一出,霎時響應者雲集,《討武曌檄》也被廣為流傳。而《討武曌檄》從三個角度抨擊了武則天。第一部分指出武則天有亂倫、謀害皇后之行,殺姐屠兄、野心勃勃、圖謀不軌之心。第二部分歌頌李敬業,喚起廣大民眾的好感。第三部分號召天下人加入匡扶李唐的隊伍。這個文章的出現,大大增強了揚州叛亂的勝算,十萬人前來參與,組成軍隊。就在這時,李敬業與魏思溫在討論攻打哪裡時發生了衝突。魏思溫主張北上,直搗洛陽,在政治上是正義性的討伐。李敬業和薛仲璋都主張南下,認為南京有王氣,又有長江天塹,也可劃江而治。「金陵王氣猶在,大江設險,可以自固。且取常、潤等州,以為霸基,然後治兵北渡。」——《舊唐書·李敬業傳》。李敬業聽取了薛仲璋的意見,他帶著十多萬的部隊揮師南下。

  武則天已經接到了揚州叛亂的消息,這是武則天人生中第一次面對軍事危機。武則天面不改色,上朝時親自讀了駱賓王的文章。武則天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時,她對朝廷大臣說,這樣的人才不加以重用是大唐的損失,是宰相的失職。「後見讀之,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 」——《唐才子傳·駱賓王》。武則天說完這句話,起身離開寶座,就開始發布詔令,調兵遣將迎接叛亂。武則天調兵三十萬,讓李孝逸當首領討伐叛軍。

  

  李孝逸是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淵八叔鄭王李亮的孫子,年少好學,頗具文采。開始被封為梁郡公,後又任益州大都督府長使。據《舊唐書》記載「孝逸少好學,解屬文。初封梁郡公。高宗末,歷給事中,四遷益州大都督長使。」李孝逸在李唐宗室裡面是出類拔萃的。他掌握著兵權,保衛著大唐的邊境。儀鳳三年,吐魯番騷擾大唐邊境,身為益州大都督的李孝逸奉召調兵,配合唐軍主力作戰。永淳元年,吐魯番再次侵犯大唐,高宗命李孝逸做好防守準備。

  李孝逸為人謙遜隨和,對大唐十分忠誠。武則天極力籠絡李孝逸,她覺察到李孝逸的性格溫順、聽話,能為自己辦事。武則天的判斷沒有失誤,在李唐宗室面前,武則天對他們並不能完全放心,李唐宗室也始終對武則天懷有疑心,在他們之間永遠豎著一道牆。李孝逸的出現平衡了李唐宗室與武則天之間的關係,李孝逸的順從和隨和讓武則天對他分外信任,對於李孝逸來說,他不想過多究問政事,只想做好自己分內的職責。李孝逸的中庸態度,對武則天控制李唐宗室是非常有利的。「則天臨朝,入為左衛將軍,甚見親遇。」——《舊唐書·李孝逸傳》。武則天派李孝逸平定叛亂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針對駱賓王號召的「匡扶李唐,扶持中宗」這一條來的。在政治上,要占有絕對的正義性優勢,才能讓民心順從自己。既然駱賓王打出李唐王室的招牌,武則天也需要讓李唐王室的人出面。李唐王室都擁護武則天,天下人如何能說匡扶李唐呢?武則天無疑給駱賓王一個響亮的耳光。武則天在李孝逸出征時還給李孝逸配了個謀臣,名叫魏元忠。魏元忠才學非常好,並且多智謀,政治手腕高超。起初志氣頗高,原則性很強。據《舊唐書·魏元忠傳》記載:「原名真宰,以避則天母號改焉。初,為太學生,志氣倜儻,不以舉薦為意,累年不調。」儀鳳年,吐魯番騷擾大唐邊境,魏元忠上書,講述自己對用兵的見解。高宗看後,非常讚嘆,授予魏元忠秘書省正字,令直中書省,仗內供奉。尋除監察御史。

  武則天將魏元忠與李孝逸組合起來是有深謀遠慮的,一方面武則天並不能完全把李孝逸放出去,萬一李孝逸謀反,場面便很難收拾。派魏元忠是一箭雙鵰的事情,既可以給李孝逸出謀劃策,又可以讓魏元忠起到監督作用。

  李敬業舉兵十萬就要下南京,在臨走之前,他卻找了一個外貌酷似李賢的人,跟十萬民眾說李賢並沒有死,轉而擁護李賢。「先是,太子賢為天后所廢,死於巴州,敬業乃求狀貌似賢者,置於城中,奉之為主,雲賢本不死。」——《舊唐書·李敬業傳》。李敬業令子奇率部守江都,李敬猷領五千人攻打和州,尉遲昭部攻盱眙,親率主力南渡長江。李敬業軍過江後,於十月十四日攻陷潤州。當李敬業得知李孝逸正率部向揚州進發的消息後,便於潤州渡江北上,屯兵於高郵,又命其弟李敬猷率兵進駐淮陰,韋超、尉遲昭屯都梁山,布成掎角之勢,抵抗唐軍。李孝逸率軍抵達臨淮後,立即派偏將雷仁智渡江向徐敬猷發動進攻,但初戰失利,只得退回江北。李孝逸聞訊大懼,遂按兵不動。這時身為監軍的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對李孝逸說,這個時候只能進不能退。「你是李唐宗室的代表,如果你退縮了,別人會懷疑你有異心,告到上面之後,你還有活路嗎」? 「天下安危,在茲一舉。四方承平日久,忽聞狂狡,注心傾耳以俟其誅。今大軍久留不進,遠近失望,萬一朝廷更命他將以代將軍,將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李孝逸見魏元忠所言有理,便接受了這一建議,立即麾軍渡江。

  大軍渡江之後,大唐將軍馬敬臣擊斬尉遲昭、夏侯瓚等,進抵都梁山下。李敬業別將韋超猶占據都梁山,據險抵擋唐軍,使唐軍無法前進。李孝逸看情況危急,久攻不克,遂召集將佐,商討作戰方案。多數將領主張分兵防守韋超,認為韋超占據有利地形,易守難攻,如果攻,勢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不如分兵守之,讓主力部隊直接打下揚州,不過多久,韋超就會投降。「超眾守險,且憑山為阻,攻之則士無所施其力,騎無所騁其足,窮寇殊死,殺傷必眾。不若分兵守之,大軍直趣揚州,未數日,其勢必降也。」——《舊唐書·李孝逸傳》。但支度使薛克楊和魏元忠卻認為韋超雖然占據險要地勢,但是兵馬不多,如果今天遇到小部隊都不能擊破,大唐的威風何在?如果用兵守他,容易失去時機,不如攻打他。如果攻破,守淮陰的人自然懼怕,就可以不攻自破,淮陰一破,那麼楚州諸縣必然會讓我們攻克。之後再進兵高郵,直取江都,不投降的人,把他們的頭顱割下來,懸掛起來震懾敵人。「超雖據險,其卒非多,今逢小寇不擊,何以示武?若加兵以守,則有闕前機;舍之而前,則終為後患,不如擊之。克超則淮陰自懾,淮陰破,則楚州諸縣必開門而候官軍。然後進兵高郵,直趣江都,逆豎之首,可指掌而懸也。」——《舊唐書·李孝逸列傳》。李孝逸最後採納了薛克楊和魏元忠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建議,率軍先向都梁山發起進攻,唐軍登山猛攻,殺數百人。經過激戰,韋超大敗,連夜逃走。李孝逸又繼續東進,進攻淮陰,再敗李敬猷,李敬猷脫身逃走。然後乘勝進逼高郵,向李敬業的主力進攻。

  不久,李孝逸所率官軍主力抵達下阿溪北,由於叛軍占據有利地勢,唐軍多次交戰均遭失利。李孝逸這時又恐懼不已,慌忙問魏元忠下一步如何進攻。監軍魏元忠叫李孝逸堅定平叛信心,魏元忠說,「此時河面結冰,蘆葦茂密,我們可以順風縱火,進行決戰」。李孝逸接受了魏元忠的建議,率唐軍全線出擊,並順風發起火攻,焚燒叛軍營寨。李敬業的士卒疲倦,陣形不整。在唐軍猛烈的進攻下,叛軍大敗,溺死者更是不可勝數。李孝逸取勝,但他不給叛軍以喘息之機,迅速率軍進屯江都,令諸將分道追擊。十一月十四日,李敬業率殘部行至海陵縣界,正欲乘船出海,但受風所阻,無法出海。在危急時刻,其部將王那相殺李敬業、李敬猷和駱賓王,投降唐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等均被擒獲處斬。至此,揚、潤、楚三州全部平定。「孝逸從其言,進兵擊超賊,眾壓伏,官軍登山急擊之,殺數百人,日暮圍解,超銜枚夜遁。孝逸引兵擊淮陰,大破敬猷之眾。時敬業回軍屯於下阿溪以拒官軍,有流星墜其營。孝逸引兵渡溪以擊之。敬業初勝後敗,孝逸乘勝追奔數十里,敬業窘迫,與其黨攜妻子逃入海曲。孝逸進據揚州,盡捕斬敬業等,振旅而還,以功進授鎮軍大將軍,轉左豹韜衛大將軍,改封吳國公。」——《舊唐書·李孝逸傳》

  揚州叛亂終於被平定,武則天解除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軍事危機。武則天的勝利來自於她的政治敏感,面對戰亂,她首先要將自己的身份變成正義的一方,在政治身份上,她就不輸於李敬業。而李敬業打著匡扶李唐的口號卻找來一個像李賢的人當傀儡,在討伐武則天的文章中卻又打著睿宗的旗號。這樣混亂的擁立君主,讓人覺得居心叵測。在政治路線方面,李敬業選擇南下沒有北上,導致了他政治上勤王為假,劃江而治為真的圖謀暴露。從軍事上來說,武則天擁有三十萬兵馬,並且都是李唐王室打造的精兵良將。李敬業的部隊,大多是烏合之眾,難成氣候。策略上來說,武則天知人善任,慧眼識珠,她知道用什麼人出兵、率兵最合適,也知道如何御人合理搭配,讓人的優勢極大地發揮出來。在人氣上,武則天是比較得民心的,她之前的惠民政策極多,廣泛拉攏了各個階層,唐朝的經濟發展狀況也良好,百姓安居樂業的夢想在逐步實現,厭惡戰爭的情緒高漲,使得李敬業等人不得民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