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朝稱制

2024-10-11 16:08:01 作者: 宋可書

  李顯被廢,李旦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他承載著李唐王室的希望還有裴炎集團的夢想登上了帝王寶座。可是好景不長,武則天將李旦幽禁起來,沒有重大場合不讓李旦與大臣見面。

  武則天將李旦幽禁之後,迅速進行改制。首先提拔了武氏家族的成員,武承嗣進入宰相集團,牽制了裴炎的權力。武三思又任兵部尚書,控制了軍隊權力。裴炎集團勢力大受限制,裴炎無法再左右武則天。武則天緊接著改元為光宅,並且將東都洛陽改為了神都洛陽。據《舊唐書·睿宗傳》記載:「嗣聖元年,則天臨朝,廢中宗為廬陵王,立豫王為皇帝,仍臨朝稱制。」

  武則天的臨朝稱制讓裴炎集團大失所望,裴炎意識到自己才是武則天手中的旗子,可是大局已定,裴炎懊悔不已。裴炎與武則天的關係再次變得微妙,而臨朝稱制將武則天和裴炎的關係送到了絕境。對於武則天來說,現在權力的爭鋒已經存在於自己和裴炎之間,為了限制裴炎,武承嗣上書武則天,對武氏祖宗進行追封,建立武氏七廟。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以為祖宗建設七廟,這種做法引起了朝廷和裴炎的不滿。而武則天卻一意孤行,不但建了七廟,還將武氏家族男人封王,女人封王妃。這種大肆分封權力地位的做法,也是在聚攏武氏家族的力量。朝廷大臣雖有不滿,可也只敢私下議論。唯獨裴炎上書武則天,阻礙武則天追王稱立七廟的事情。「時太后侄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及追王父祖,太后將許之。炎進諫曰:『皇太后天下之母,聖德臨朝,當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禰,以示自私。且獨不見呂氏之敗乎?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太后曰:『呂氏之王,權在生人;今者追尊,事歸前代。存歿殊跡,豈可同日而言?』炎曰:『蔓草難圖,漸不可長。殷鑑未遠,當絕其源。』太后不悅而止。」——《舊唐書·裴炎傳》。裴炎用呂后的禍敗之事告誡武則天不可臨朝稱制,不可立七廟越規矩。武則天非常不痛快,但依然照做。裴炎與武則天的矛盾徹底被激化,兩人的合作也徹底終止。從合作共謀的關係,變成了敵對關係。

  武則天此時加緊了對人才的控制和選拔,她越來越需要人手為自己賣命。早在太宗時期,唐朝的科舉制就一直興盛,這種先進的選官制度為唐朝帶來新鮮的血液。在高宗時期,武則天與高宗就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尤其是武則天,她明白,唯有不斷地用人,不斷地治人,不斷地更換交替人才能使權力牢牢掌握。此時的武則天在臨朝稱制的情況下,將科舉制的選官制度進行了改革。科舉制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制舉,一種是常舉。武則天將「常舉」制度化,堅持每年開科取士。她又將「制舉」擴大,縮短了制舉的間隔時間,從數年一次變成一年一次。人數上面,從之前錄取一到兩人,到後來錄取多人。科舉科目也由原來的兩科變成了八科,並且將科考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將重點放在了進士科,降低了明經科的地位,並且停止了《道德經》的考核,將《臣軌》的內容加入了考試。

  武則天開創了殿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由詢問的方式與考生交流。由於科舉制中不可避免會有一些教條化、模式化的東西,難免會限制個人的水平發揮。殿試為科舉的弊端找到了很好的出路,殿試更加靈活和人性化。「宏材偉論非常人亦時出於其間,不為無得也。」——《新唐書·卷四十四》。武則天開創了殿試,並牢牢掌控殿試的權力,她選拔的人才多數是對她政治策劃有利的,無論從學識到智謀到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能,每個領域都可以選拔出佼佼者。據《資治通鑑》記載:「二月,辛酉,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

  武則天除了親自出題招攬人才之外,還要求大臣主動推薦人才,並且不限門第,不論貧賤,幾乎做到了無所限制,只要有才華、有能力,便有機會得到舉薦。武則天的這一措施引起了朝廷的極大議論,打破了舊有的門閥貴族的權勢,使得新貴族得到良好機遇,他們對武則天更加感激。武則天不但收買了人心,還擁有了助力。武則天選拔的人才越來越多,各個階層門第背景不同,朝廷中不免有不滿的聲音。武則天聽到後,對選拔的人才進行了大量的篩選,採用就職觀察,待位觀察的方法,將他們進行劃分。一部分不符合職位的,或者能力有欠缺的就被停職。人員的調動讓權力不斷交替,確保了武則天不會大權旁落。

  武則天還將大唐的旗幟由紅色改為了銀白色,上面配著紫花。這個改旗易幟的舉措讓朝廷和天下大為震驚。改旗易幟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各個地方,一批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對武則天的行為深惡痛絕,他們決定起兵謀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