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得真己」

2024-10-11 15:27:20 作者: 岡田武彥

  海門的現成論之所以成為明顯的簡易直截之說,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強調自我的現成。雖然他是繼心齋、近溪之後而提倡自我(自心)現成論的,但此論在他那裡卻有登峰造極之感。他以為「己即聖」,而以自我為現成。為此,他不容一刻擬議推尋,只要求直信自我,並以此為聖學第一義諦(參見《二程微旨》)。他認為,由於自我沒有一毫虧欠,因此更不必去求幫補,從而不至於使信此者向外馳求,而越求越遠。所以他說:「反身自得,是入門第一義諦。」又說:「學問頭腦只在信得自己。」並認為:「悟得真己,則縱橫卷放,應用無窮,千差萬別不外此也。」(《東越證學錄》卷6,《養中字說序》)

  在海門看來,自我之信無非是自心之信,而信心之學是轉經而不轉於經的,不信心之學則是支離狥外之學(參見同上書卷6,《鄒子講義》)。所以《易》便是吾之《易》,《易》雖為聖人傳心之書,但並非傳聖人之心,而是傳吾心;而易象則是吾之形聲(參見同上書卷7,《易參序》)。他認為,伏羲所畫的卦,乃是吾心萬事萬為之形容,代表了吾之一身(參見同上書卷3,《武林會語》)。這是他引用邵康節「萬水山行遍,歸來認自象」之語,認為邵子精於《易》,並稱讚楊慈湖的「己易」,視之為「千古破的之見」的緣由(參見同上書卷7,《易參序》)。

  由上所述,海門不僅把揚雄的「觀天地則見聖人」說,而且把程伊川的「觀聖人則見天地」說,都當作意猶未盡之說,認為應該是「觀自身則見聖人」(《二程微旨》)。因此在他看來,仁義道德也不比自我更實在,而無非是自我之題目而已(同上)。

  總之,海門把天地之萬端、宇宙之妙用、造化之卷舒、天命之主宰覆育、中和位育等等,全都當作是隨任自我之自在的東西了(參見《二程微旨》;《東越證學錄》卷3,《武林會語》)。所以他說:「立極在我,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不能違也。」(《二程微旨》)這的確是符合《陰符經》「宇宙在乎手,萬化在乎身」的精神的。陳白沙也曾用此語說明過道體。但《陰符經》是藉此說明權謀術數之效驗,而白沙則是藉此說明收斂靜虛之道的效用,所以都與海門的立場有著根本的不同。如前所述,海門強調自得之重要,那是因為在他看來,宇宙的存立充盈、天地的包涵遍覆等,全都是基於吾心自得而成就的。若吾心自得,則處處皆真,一切皆道,即所謂「三十六宮都是春」。海門認為,聖賢亦是基於吾心自得而直下至得的。所以他甚至說:「此心一刻自得,便是一刻聖賢;一日自得,便是一日聖賢;常常如是,便是終身聖賢。」(《明儒學案》卷36,《泰州學案五·證學錄》)這不能不說是直信自我的現成論吧!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如上所述,海門過高地看重了自得之效驗。如果說這是為了方便,那也罷了。但不管怎樣,即使說陸子以來的自我、自立、自慊思想,到他那裡達到了極致,也並不過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