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 「無中生有」說

「無中生有」說

2024-10-11 15:24:26 作者: 岡田武彥

  在陸子著作中,有所謂「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陸象山全集》卷25)的詩句,這是形容像兒童愛敬父母兄長那樣的道德之心得到擴充後,「經世教化」之大道也就隨之形成這樣的一個事實。陸子把尖銳的批判鋒芒指向了徒以博識為事而陷於支離的朱子的窮理之說。但據龍溪說,陽明將此視為象山自己見解的表露,並認為:「須知涓流即是滄海,拳石即是泰山。此是最上一機,所謂無翼而飛,無足而至,不由積累而成者也。」(《王龍溪全集》卷1,《撫州擬峴台會語》)

  這就是所謂的當下即是、當下即現成,所以龍溪自然要強調學為頓悟而排除一切漸修。這或許正是陽明所要到達的終極追求。如前所述,在陽明那裡並不以此為立言宗旨,而龍溪卻以此為學之根本宗旨,並反覆加以討論。龍溪還以此為懸崖撒手、挐雲掣電的不犯手之法,為直下自證自悟的感性之覺和無緣起之悟;並稱之為「入聖之微機,無典要之大法」(同上書卷10,《答吳悟齋》);認為這才是從混沌中立根基(參見同上書卷4,《東遊會紀》);甚至宣稱這恰似無規矩而出天下之方圓,而相比之下,陽明之學卻仍然是由規矩出方圓(參見同上書卷10,《答吳悟齋》)。這樣一來,龍溪的立場便超越陽明了。

  如上所述,龍溪的頓悟立場,亦即徹底即於本體之無而統合本體工夫的立場,與提倡無的老莊立場是一致的,而與陸門楊慈湖的立場似有差異。慈湖也說本來是無,並攝有於無,從而取消了一切有。但龍溪則認為,因為本來是無,所以有即無,從而肯定一切有並把有神化了。若就悟來說,正如羅近溪所說,前者是自有入於無而走向玄虛,後者則是自無入於有而達於渾融(參見《近溪子集》御,射)。所謂自有入無之悟,是以靜澄為宗;而所謂自無入有之悟,則是以通融為宗。

  那麼,龍溪為什麼不提倡自有入無而提倡自無入有之悟呢?那是因為,他考慮到心體之無是按照現成之有的原樣而成為無的。換言之,他認為心體之無是現成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無是現成的呢?那是因為如果不根據自無入有之悟,就不可能到達心體。

  龍溪所宗的悟,如上所述,因為是自無入有之悟,所以便不是沉於空寂的東西,而是生生化化、活活潑潑地在德業經世行為中顯現自在的神機。據他所說,心體在虛無中具備萬物,若能盡此心體,那就沒有物慾之隔而流行於萬物(參見《王龍溪全集》卷2,《宛陵會語》)。所以,他以陽明之「致良知」為致虛,而反對把「致良知」解釋為根據固定法則以應萬變的立場(同上)。總之,龍溪認為在此虛無中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同上書卷4,《留都會紀》)。因此,他斷言說:「無中生有,一言盡之。」(參見《龍溪會語》卷6,《天山答問》)

  龍溪所說的虛無,猶如烈日當空、拍攝美景那樣,使「有」能發揮自己的本色,而成為真正的「有」(參見《王龍溪全集》卷10,《答吳悟齋》)。龍溪認為,致虛無,則有不滯於有,無不落於空,有無相即而應無窮。這樣,方能使經世德業超越客觀限制和主觀安排而自然成就。所以,在龍溪看來,世人所謂「若說虛無便是禪」的非難是不正確的。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不難看出,在龍溪所說的虛無中,有流動的生命在搏動。因此,他批評完全被攝於靜澄中的慈湖的虛無說是奔盪無依靠。總之,象山歿後,最敏銳地把握其流動的生命真機,而被譽為有擒龍打鳳手段和揚眉瞬目之機的門人傅夢泉之學,並沒有流傳下來(參見《陸象山全集》卷34,《語錄》;《張南軒文集》卷24,《與朱元晦》),而與其師相悖的沉溺於靜虛的慈湖之學反倒傳了下來。其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因為慈湖之學依存於靜深而具有知思的宋代精神文化的緣故吧!論者或以為龍溪是陽明門下之慈湖,但慈湖背於師而龍溪則啟迪師說,他們雖都提倡虛無,但方向卻有不同。所以,兩者是難以相提並論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