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府養病

2024-10-14 04:51:00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據王陽明訓誡其養子正憲以示家政的書信《寄正憲男手墨二卷》(《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第二卷記載,王陽明離開南寧後,於九月七日到達廣城(廣東省廣州府),但因肺病引起咳嗽及水瀉,致使其身體極為虛弱,故上疏奏請歸鄉養病,若獲準則乘舟北上,翻越梅嶺進入江西,進而東下歸鄉。然而王陽明剛到廣州,世宗皇帝為褒獎王陽明的上述功績,特遣使臣來下詔書。

  自此,王陽明在廣州休養了約兩個月。在此期間,他曾前往增城縣,拜謁其六世祖王綱的祠堂。

  如前所述,王綱(字性常)生於元末明初,文武雙全卻隱遁於世,並不入朝為官。但年至七旬時,王綱受親友舉薦,官拜兵部郎中,後又被提拔為廣東參議,指揮廣東軍隊,平定潮州亂賊。在征討潮州海賊時,亂賊請求王綱擔任他們的頭領。王綱教導亂賊改惡從善,亂賊不聽教誨,將王綱推坐於壇上,每日一同行禮參拜。然王綱責罵不止,最終為亂賊所殺。

  同行的王綱之子王彥達放聲痛哭,大罵亂賊。亂賊感慨彥達是個孝子,沒有加害於他,反而讓他帶著裝有王綱遺骨的袋子回鄉去了。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之後,在王綱殉職的增城縣,人們建造了祭祀王綱父子的祠堂。而當時增城縣學的師生希望將褒揚王綱父子忠孝之舉的祠堂建於城門南邊的天妃廟,該縣知縣遂上報申請。對此,王陽明發《批增城縣改立忠孝祠申》(《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以遂其所願。

  在這樣的情況下,前去祠堂謁見的王陽明無限感慨,這一點在當時所作的祭文《祭六世祖廣東參議性常府君文》(《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中也有明確體現。

  王陽明在祭文中寫道:「恭惟我祖晦跡長遁,迫而出仕,務盡其忠,豈曰有身沒之祀?父死於忠,子殫其孝,各安其心,白刃不見……及茲廟成,而末孫某適獲來蒸,事若有不偶然者。」

  作者對照眼下自己的情形,切身感受因平定亂賊殉職的王綱及其子王彥達的故事,並予以深切緬懷。

  王陽明在養病期間還拜訪了同處廣州府增城縣的湛甘泉的故居。

  正如前面所述,朱子學後期出現了訓詁記誦的弊病,三十四歲的王陽明因與湛甘泉憂慮於此,二人在京師共同致力於倡導復興聖學(儒學)的運動。他們都繼承了程顥的學風,並在體認學方面達成共識。而且,在萬物一體思想方面,王陽明反倒非常敬仰湛甘泉。然而王陽明在晚年時開始倡導「良知」說,特別是在體認學方面,與湛甘泉的學風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分歧。儘管如此,二人依然是很好的朋友,各自的弟子也互有往來。

  此時,湛甘泉似乎仍駐留京城。王陽明拜訪湛甘泉的故居時,追憶起二人一起致力於復興聖學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千,遂將這種心情寄懷於《題甘泉居》和《書泉翁壁》(《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兩首詩中。在《題甘泉居》中,王陽明吟誦道:

  我聞甘泉居,近連菊坡麓。

  十年勞夢思,今來快心目。

  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

  渴飲甘泉泉,飢餐菊坡菊。

  行看羅浮雲,此心聊復足。

  而《書泉翁壁》則生動地再現了王陽明拜訪甘泉故居時的心境。

  我祖死國事,肇禋在增城。

  荒祠幸新復,適來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尋。

  蒼蒼蒹葭色,宛隔環瀛深。

  入門散圖史,想見抱膝吟。

  賢郎敬父執,童僕意相親。

  病軀不遑宿,留詩慰殷勤。

  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

  道通著行跡,期無負初心。

  這首詩臨近結尾吟誦的「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蘊含了王陽明對湛甘泉的無限思念之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