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安民
2024-10-14 04:50:48
作者: (日)岡田武彥
王陽明為紀念思恩、田州之亂的平定,建石碑稱頌天子恩德。碑文(《田州立碑》,《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中寫道:「班師撤旅,信義大宣。諸夷感慕,旬日之間,自縛來歸者,七萬一千。悉放之還農。昔有苗徂征,七旬來格(《書經·大禹謨》),今未期月而蠻夷率服。綏之斯來,速於郵傳。」
上述文字有兩處用典。一處是子貢在陳述孔子的偉大之處時說的「綏之斯來」(《論語·子張》),另一處是《孟子》中的「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王陽明於二月十五日上《地方緊急用人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四)。因為朝中議論是否應該在田州設置都御史,讓王陽明考慮一下。
王陽明上疏說,本來這裡就是蠻夷之地,不適合用中土的治理方法,就連重新設置流官都是不可行的,讓都御史這樣的重臣駐紮此地更是萬萬不可。他又懇求道,所幸叛亂已平,農業生產也已恢復,但是從設置軍政府的梧州到偏遠之地思恩、田州,走水路要花一個月,由於連年戰亂,官衙和民房都被燒毀,目之所及都是一派悲慘蕭條的景象,所以需要朝廷委派老成寬厚之人來此地安撫民心,而廣西省右布政使林富堪當此任。
王陽明於四月六日上《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四)。上疏中,王陽明詳細論述了流官與土官的利弊。為保此地永久平安,他提出了以下對策:一、特設流官知府以制土官之勢;二、仍立土官知州以順土夷之情;三、分設土官巡檢以散各夷之黨。
王陽明於七月六日上《邊方缺官薦才贊理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五)。上疏中,王陽明指出需要為缺乏官員的邊境之地補充人才,並列舉了一些候補人員名單。他認為,邊境是蠻夷居住之地,多發事端,選定治世之才極為困難,並列舉了三個必要條件:一、忠實勇敢、業務幹練;二、有才能,而且通曉當地風情,能夠把握土民的心情;三、具備適合當地風土的體力。王陽明指出自己選定的候補人員都符合這三條。
為了維護新平定地區的治安,謀求民生安定,王陽明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但是朝廷並未全部採納。(《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四《年譜三》)
興建學校,教化百姓
在前文提到的《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四)中,王陽明指出,田州剛剛收服,「用夏變夷」(《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應當建立學堂。
由於戰亂有很多居民流離失所,建學堂也許是徒勞,不過為了改變民風,官府必須抓緊教化。因此王陽明命廣西省提學官從廣州縣學選派兩名教師。他在公移《案行廣西提學道興舉思田學校》(《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中傳達了具體指示。
到了六月下旬,在發出的公移《牌行靈山縣延師設教》(《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中,王陽明首先這樣寫道:「看得理學不明,人心陷溺,是以士習日偷,風教不振。近該本院久駐南寧,該府及附近各學師生前來朝夕聽講,已覺漸有奮發之志。但窮鄉僻邑,本院既未暇身至其地。」
靈山縣位於廣東省西部、廣西省南寧府南側、廣東省廉州府北端。王陽明對靈山縣的負責官員說,陳逅(字良會)精通道理之學,應當以禮相迎,留在縣學內,讓他每天給諸生講學。如果有人要參加科舉考試,就讓他學習「四書五經」。王陽明又給陳逅發公移《牌行委官陳逅設教靈山》(《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具體講述了在靈山縣講學時的注意事項。
在「大禮議之爭」中,御史朱浙和馬明衡鋃鐺入獄,陳逅為營救他們,與季本、舒芬、林應驄等商量對策,結果被朝廷降職,從監察御史降到廉州府合浦縣縣丞,來到廣東省。
同時,王陽明也發布了同樣主旨的公移《牌行南寧府延師設教》《牌行委官季本設教南寧》(皆出自《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命南寧府新設敷文書院,由季本擔任主教。敷文書院的「敷文」來自「誕敷文德」(《書經·大禹謨》),意思是停止使用武力,施行文德。
致良知「致」之不易
王陽明赴廣西省途中經過江西省,高徒陳九川前來會面,交談的時間不多。王陽明本打算讓陳九川來任職之地,然而到任之後也沒有空閒,再加上氣候風土不好,自身肺病因暑熱惡化,因此從南寧府給陳九川寫信《與陳惟浚》(《王文成公全書》卷六)。
信中,王陽明提及門人的學習狀況,嚴厲地說:「近時同志亦已無不知有致良知之說,然能於此實用功者絕少,皆緣見得良知未真,又將『致』字看太易了,是以多未有得力處。雖比往時支離之說稍有頭緒,然亦只是五十步百步之間耳。」
王陽明向陳九川表達遺憾之意,大概是因為陳九川自身也有這樣的傾向。王陽明在信中叮囑門人不要把良知學看得過於簡單。
王陽明在給陳九川的信中提到,聶文蔚來信求教,從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學問日進千里,王陽明對此甚感欣慰。(關於王陽明給聶文蔚的回信,我們在後文再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