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戰:八寨、斷藤峽

2024-10-14 04:50:51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思恩、田州之亂持續了兩年多,直到王陽明平定了盧蘇、王受等叛賊,才真正結束。

  此後,盤踞在廣西省中部八寨地區的瑤族,盤踞在斷藤峽的苗族,又開始叛亂。王陽明對此進行清剿,這便是他「三征」中的第三征,從嘉靖七年(1528)四月持續到六月。

  八寨位於廣西省柳州府上林縣北部,與北側的慶遠府忻城縣之間有都泥江(今紅水江)穿流而過,兩岸都是懸崖絕壁,其間設有思吉、周安、古缽、古蓬、剝丁、羅墨等八個寨子,因而被稱為八寨。

  

  沿都泥江東下,黔江(大藤江)兩岸便是斷藤峽。激流翻滾的懸崖斷壁之間便是叛賊的巢穴,位於柳州府武宣縣和潯州府桂平縣的交界處。

  叛賊占據天險,擁兵數萬,互相溝通聯絡,南與交趾的夷狄,西與雲南、貴州兩省的叛賊勾結,又與東北部的瑤族串通,四處出沒,燒殺搶掠,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明英宗天順年間,都御史韓雍率二十萬大兵討伐斷藤峽,退兵後不久,亂賊從巢穴湧出,攻陷了潯州府府城。於是官軍再次征討安撫,亂賊又退回巢窟,其後燒殺搶掠更加嚴重。韓雍也曾帶兵數萬討伐八寨,卻未能攻破賊巢。

  後來,明憲宗成化年間,土官岑瑛攻入八寨賊巢,殺掉兩百名亂賊,最後卻不敵亂賊的大軍,敗退下來。其後再也沒有人攻打這一帶的叛賊。

  二月十二日王陽明上奏了思恩、田州叛亂的平定事宜後,緊接著在二月十八日又上奏了《地方急缺官員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四)。因為擔任柳慶地區(柳州府和慶遠府)的參將生病,王陽明希望緊急委派田州參將沈希儀頂替,因此上疏請求。

  王陽明說:「參將沈希儀雖系專設田州駐紮官員,然田州之事,臣與各官見駐南寧,自可分理。本官舊在柳、慶,夷情土俗,備能諳悉,而謀勇才能,足當一面,求可委用,無逾本官者。」

  王陽明在二月二十三日發布公移《行參將沈希儀守八寨牌》(《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做出如下指示:

  為照八寨巢穴,及斷藤峽等賊,素與柳、慶所割地方瑤、僮村寨連絡交通,誠恐乘機奔突,亦合督兵防捕。為此牌仰參將沈希儀照牌事理,即便督率官兵人等,於賊衝要路,嚴加把截,如遇奔突,相機擒捕,毋容逃遁。仍要嚴禁下人,惟在殄除真正賊徒,不得妄殺無辜,及侵擾良善一草一木。

  沈希儀(1491—1554),字唐佐,號紫江。此人忠肝義膽,智勇過人,善於隨機應變,凡人莫測。東正堂這樣評論沈希儀(《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三《奏疏·公移三·思田書》):後世有人稱沈希儀為一代名將,其實,沈希儀常在王陽明先生的麾下,觀察先生用兵之妙,領悟之後便成了名將。我曾經讀過唐荊川寫的長篇《廣右戰功》,書中詳細記述了沈希儀的戰功,一讀便知他是學習了先生討伐南贛時的方略。

  接下來,王陽明在三月十日發布公移《犒送湖兵》(《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之前撤退兩廣全部守備兵時,因為途中尚未準備妥當,獨留湖廣兵駐守南寧府,如今命他們還鄉。王陽明對他們的辛苦給予了犒賞,並明確指示回鄉路線,即從南寧府經潯州、梧州、平樂、桂林各府到達湖廣省,並允許湖廣兵只帶武器不帶糧食,命令沿途各級官府為他們準備必要的糧食與盤纏。

  王陽明於三月十三日發布公移《征剿八寨斷藤峽牌》(《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命廣西省右布政使林富和副總兵官、都指揮張祐兩人率官兵,協同盧蘇、王受的士兵進攻八寨、斷藤峽。攻入各賊巢之前,「務要聲言各賊累年殺害良民,攻劫州縣鄉村之罪,殲厥渠魁,及其黨與罪惡顯著者,明正天討,以絕禍根。除臨陣擒斬外,其餘脅從老弱,一切皆可宥免」。另外,此次征討的目的是平定叛亂、安撫民心,不以多擒獲叛賊首級論功,更不能傷及良民百姓的一草一木。

  他又給各個指揮官發公移《牌行領兵官》(《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其內容與上述公移類似,另外命令各軍:「未至信地三日之前,停軍中途,候約參將張經,與同守巡各官集議,先將進兵道路之險易遠近,各巢賊徒之多寡強弱及所過良民村分之經由往復,面同各鄉道人等逐一備細講究明白,務要彼此習熟通曉,若出一人。然後克定日時,偃旗息鼓,寂若無人,密至信地,乘夜速發,務使迅雷不及掩耳,將各稔惡賊魁,盡數擒剿。」

  嘉靖七年四月到六月,王陽明平定了八寨、斷藤峽的叛亂,七月十日他上奏了《八寨斷藤峽捷音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五)。在向朝廷報捷的長文中,王陽明詳細記述了當時的戰況。下面我介紹一下其要旨。

  奉王陽明命令的討伐作戰,首先在斷藤峽打響。廣西省士兵與回歸湖廣省途中的士兵,合計約六千兩百餘名,於四月二日悄悄集結在斷藤峽附近,開始時分道進軍,四月三日凌晨一舉發動進攻。

  賊兵之前打探的消息是,王陽明尚且駐守在南寧府,沒有出征的跡象,也沒有看到調兵儲糧的動靜,因此放鬆警惕,再加上官兵肅靜行軍,賊兵根本沒有覺察到。官兵突然來襲,賊兵手足失措,但依然負隅頑抗。賊兵終究難敵官兵的強大攻勢,退守仙女大山。

  四月四日以後,官兵又陸續攻破各個賊巢,斬獲眾多主要叛賊。到了四月十日,官軍基本鎮壓了斷藤峽的賊巢,殺死主要賊兵約兩百七十五名,因官兵追擊落入黔江溺水而死的賊兵約有六百名。官軍於十日暫時收兵,回到潯州府駐地,向王陽明匯報戰況。王陽明命他們攻擊斷藤峽周邊的賊巢。此次掃蕩作戰於四月二十日結束,其間斬獲主要賊兵八百二十九名,加上四月十日之前的兩百七十五名,合計一千一百零四名。至此,討伐斷藤峽亂賊一役告終。

  王陽明在討伐斷藤峽期間,於四月十五日上的《征剿稔惡瑤賊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五)中寫道,思恩、田州的叛賊已經招降,該地區恢復了平靜,八寨、斷藤峽的稔惡亂賊不願招安,依舊流竄在周邊地區,如不討伐將會留下禍根,幸好回鄉的湖廣兵的歸途離八寨、斷藤峽不遠,已經投降的盧蘇、王受及其部下又盼望報效朝廷。為謀求廣西省的持久和平,朝廷需要緊急征討八寨、斷藤峽的亂賊。

  下面簡單了解一下《八寨斷藤峽捷音疏》中記載的討伐八寨亂賊的情況。

  包含盧蘇、王受率領的思田士兵在內,廣西省士兵約計六千一百多名。四月二十二日晚,官兵集結在八寨附近,為了不發出聲音,讓人馬嘴裡銜枚(類似筷子的東西),深夜進發。因此,官軍通過時村寨的居民都沒有覺察到。二十三日凌晨,官軍各隊突破石門天險,攻入賊巢。

  賊兵還以為官兵從天而降,一時間驚慌失措,四散而逃。

  官兵乘勝追擊,於六月七日攻克八寨所有賊巢。其間斬獲主要賊兵多達一千九百零一名。

  另外,剩餘的一夥強賊約千餘名將船並在一起,企圖逃到對岸的柳慶地區,當時正好颳起一股強風,打翻了所有舟船,賊兵幾乎全被激流吞沒。討伐八寨亂賊一役到此告終。

  斷藤峽、八寨的亂賊曾經氣勢兇猛,如今被王陽明指揮的大軍掃蕩殆盡。兩地征討斬獲的主要賊兵合計三千零五名,另外生擒賊兵一千一百五十五名。

  據王陽明的記載,官軍平定八寨、斷藤峽的亂賊後,遠近室家相慶,道路歡騰,皆以為數十年來未見其斯舉也。王陽明在上疏中列舉了以林富、張祐、沈希儀為首的各級指揮官的姓名,甚至包括盧蘇、王受的姓名,請求朝廷對他們論功行賞。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王陽明的病情日益惡化,已近危篤狀態。像往常一樣,王陽明在報捷疏中也提出請求,希望儘快回鄉養病。

  平定八寨、斷藤峽的亂賊後,王陽明吟詩兩首,抒發自己當時的感懷。第一首便是《破斷藤峽》(《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

  繞看干羽格苗夷,忽見風雷起戰旗。

  六月徂征非得已,一方流毒已多時。

  遷賓玉石分須早,聊慶雲霓怨莫遲。

  嗟爾有司懲既往,好將恩信撫遺黎。

  詩中第六句中的「雲霓」出自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當時齊宣王討伐燕國,遭到周邊諸侯的反抗。《書經》中記載有殷湯王的故事。天下黎民知道湯王的征伐是正義之戰,因此當湯王率部攻打一方暴君時,其他地方的百姓就會埋怨,為何不先攻打自己的國家,就像大旱之際盼望雲霓(象徵及時雨的雨雲或彩虹)那樣。王陽明引用這一典故,表達了百姓期待善舉的心情。最後兩句希望朝廷在征討亂賊的過程中恩威並行,感化民心。由此可以看出王陽明心繫民生。

  第二首詩是《平八寨》(《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

  見說韓公破此蠻,貔貅十萬騎連山。

  而今止用三千卒,遂爾收功一月間。

  豈是人謀能妙算?偶逢天助及師還。

  窮搜極討非長計,須有恩威化梗頑。

  在該詩的第五、第六句中,王陽明表示此次取得的赫赫戰功並非人的計謀所及,而是靠天佑神助。最後兩句,他指出將賊兵一個不剩地全部剿清並非長久之計,對那些執迷不悟的賊兵應當恩威並施,予以教化。在此,王陽明流露出對賊兵的憐憫之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