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思田靖亂 王陽明三征

2024-10-14 04:50:34 作者: (日)岡田武彥

  王陽明所立軍功,被人們稱為「三征」。

  第一征是從正德十一年(1516)到正德十三年(1518)。此次征討以贛南為中心,跨江西、福建、廣東、湖廣四省,多是廣闊險峻的山陵地帶。

  第二征是在正德十四年(1519),於江西神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關於這兩次征討,我們在前面已經詳細講述過了。

  第三征是指征討廣西省思恩、田州以及斷藤峽、八寨的叛賊。

  王陽明年輕時熱衷於研究兵法,他的兵學智慧在「三征」中得以巧妙發揮,因此他甚至得到了這樣的評價:「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明史》卷一九五)

  本章在講述第三征的同時,介紹一下這段時間王陽明的講學情況。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在故鄉講學的安穩生活結束。因為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朝廷決定由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王陽明兼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去平定思恩、田州的叛賊。六月六日,兵部使者將聖旨送到王陽明手中。

  對此,王陽明在六月上《辭免重任乞恩養病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四)表明了辭退之意。在上疏中,王陽明首先從自身的現狀敘述自己無法擔當重任:

  臣自正德十四年江西事平之後,身罹讒構,危疑洶洶,不保朝夕。幸遇聖上龍飛,天開日朗,鑒臣螻蟻之忠,下詔褒揚洗滌,出臣於覆盆之下;進官封爵,召還京師。因乞便道歸省,隨蒙賜敕遣官獎勞慰諭,賜以銀幣,犒以羊酒。臣感激天恩,雖粉骨碎身,云何能報。不幸遭繼父喪,未獲赴闕陳謝。服滿之後,又連年病臥,喘息奄奄,苟避形跡。皇上天高地厚之恩,迄今六年於此矣,尚未能一睹天顏,稽首闕廷之下,臣實瞻戴戀慕,晝夜熱中,若身在芒刺。爾者曾蒙謝恩之召,臣之至願;惟不能即時就道,顧乃病臥呻吟,徒北望敢泣,神魂飛馳而已。

  今年六月初六日,兵部差官賚文前到臣家,內開奏奉欽依,以兩廣未靖,命臣總制軍務,督同都御史姚鏌等勘處者。臣聞命驚惶,莫知攸措。伏自思惟,臣於君命之召,當不俟駕而行,矧茲軍旅,何敢言辭?顧臣病患久積,潮熱痰嗽,日甚月深,每一發咳,必至頓絕,久始漸蘇。乃者謝恩之行,輕舟安臥,尚未敢強,又況兵甲驅勞,豈復堪任。夫委身以圖報,臣之本心也。若冒病輕出,至於僨事,死無及矣。

  接著,他又談論了對兩廣之役的看法:

  臣又伏思兩廣之役,起於土官仇殺,比之寇賊之攻劫郡縣、荼毒生靈者,勢尚差緩。若處置得宜,事亦可集。姚鏌平日素稱老成慎重,一時利鈍前卻斯亦兵家之常,要在責成,難拘速效。御史石金據事論奏,是蓋忠於陛下,將為國家宏仁覆久遠之圖,所以激勵鏌等,使之集謀決策,收之桑榆也。

  臣本書生,不習軍旅,往歲江西之役,皆偶會機宜,幸而成事。臣之才識,自視未及姚鏌,且近年以來,又已多病。況茲用兵舉事,鏌等必嘗深思熟慮,得其始末條貫,中事少沮,輒以臣之庸劣參與其間,行事之際,所見或有同異,鏌等益難展布。

  夫軍旅之任,在號令嚴一,賞罰信果而已。慎擇主帥,授鉞分梱,當聽其所為。臣以為兩廣今日之事,宜專責鏌等,隆其委任,重其威權,略其小過,假以歲月,而要其成功。至於終無底績,然後別選才能,兼於民情土俗素相諳悉,如南京工部尚書胡世寧、刑部尚書李承勛者往代其任。

  在這裡,我們簡單了解一下思恩、田州之亂的經過。

  岑氏一族是廣西省勢力很大的土著,自明代初年就作為土官管轄思恩、田州。嘉靖四年(1525),朝廷政策有變,以流官代替土官。本來流官勢力微弱,總是借狼達土兵的力量討伐叛亂,土官也給予協助。然而,亂賊平定之後,所有軍功都歸於流官,土官得不到任何回報。因此,當時的岑猛父子對新政不滿,起兵叛亂。

  嘉靖五年(1526),都御史提督軍務姚鏌前去討伐,擒獲岑猛父子。而岑猛部下頭目盧蘇、王受再次擁兵造反,攻下了思恩、田州兩座府城。姚鏌率廣東、廣西、江西、湖廣四省大軍前往征討,卻敗退下來。巡按御史石金上奏說是姚鏌失職。因此,朝廷命王陽明出征。

  王陽明在給當時任光祿寺少卿的黃綰寫的《與黃宗賢》第二、三封信(《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中,感嘆宸濠之亂已過八年,從軍部下兵將尚未論功行賞,又提及思田之亂,寫道:「東南小蠢,特瘡疥之疾;群僚百司各懷讒嫉黨比之心,此則腹心之禍,大為可憂者。」

  又寫道:「思田之事,本亦無大緊要,只為從前張皇太過,後來遂不可輕易收拾。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舊唐書》卷八十八)耳。其略已具奏詞,今往一通,必得朝廷如奏中所請,則地方庶可以圖久安。」

  此處是值得注意的。由於朝廷內部鬥爭,才讓重病纏身的王陽明到酷熱的邊境之地思恩、田州平叛。

  迄今為止,霍韜遇事總會幫助王陽明,王陽明寫《與霍兀崖宮端》(《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一信給他。信中陳述自己病情極重,咳嗽厲害時,「無復人間意」「乃者忽承兩廣之推,豈獨任非其才,是蓋責以其力之所必不能支,將以用之而實以斃之也」。讀到這裡,再想一下次年王陽明在兩廣徵討歸來的途中溘然長逝,著實令人心痛不已。

  黃綰後來在《陽明先生行狀》(《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七)中做了如下記述:

  丁亥,田州土知府岑猛之亂,提督都御史姚鏌不克成功。張公孚敬拉桂公萼同薦,桂公不得已,勉從薦公。得諭旨,兵部奉欽依,差官持檄,授公總制軍務,督同都御史姚鏌勘處彼中事情。上疏辭免,舉尚書胡世寧、李承勛自代,不允。上與楊公一清曰:「若姚鏌不去,王守仁決不肯來。」遂令鏌致仕。又降旨督趨赴任。旨云:「卿識敏才高,忠誠體國。今兩廣多事,方借卿威望,撫定地方,用舒朕南顧之懷。姚鏌已致仕了,卿宜星夜前去,節制諸司,調度軍馬,撫剿賊寇,安戢兵民,勿再遲疑推諉,以負朕望。還差官鋪馬裹賚文前去敦取赴任行事,該部知道。」

  予時為光祿寺少卿,具疏論江西軍功,及薦公才德,堪任輔弼。上喜,親書御札,並疏付內閣議。楊公一清忌公入閣,與之同列,乃與張公孚敬具揭帖對曰:「王守仁才固可用,但好服古衣冠,喜談新學,人頗以此異之。不宜入閣,但可用為兵部尚書。」桂公知,遂大怒詈予,潛進揭帖毀公,上意遂止。公遂扶病蒞任,沿途涉歷訪諸士夫,詢諸行旅,皆雲岑猛父子固有可諸誅之罪,然所以為亂者,皆當事諸人不能推誠撫安以致之。上疏謝恩,極言致亂之由,平復之策。

  十二月,楊公一清與桂公萼謀,恐事完回京,復命見上,予與張公又薦之,上必留用。又題命公兼理巡撫。奉聖旨「王守仁暫令兼理巡撫兩廣等處地方,寫敕與他」。

  東正堂就這種廟堂里的明爭暗鬥,大致做了如下評論(《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三《奏疏·公移三·思田書》):本來兩廣之役不足以令先生煩惱。當時了解先生的人,都認為讓先生擔任南京兵部尚書這一閒職過於屈才,極力推薦他輔弼天子朝政。然而當權之人嫉妒先生的才能,提出姚鏌不能平定兩廣之役,硬要先生出征……先生一生在艱難困苦中度過,最終也未能輔弼朝政。這讓我們為先生,也為天下扼腕嘆息。

  事實正如東正堂感慨的那樣。王陽明在前往廣西省的征途上,給各級官府下達公移《欽奉敕諭通行》(《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簽署日期為嘉靖六年十月三日。公文中寫道:

  嘉靖六年七月初十日,節該欽奉敕諭:

  ……今特命爾提督兩廣,及江西、湖廣等處地方軍務,星馳前去彼處,即查前項夷情,田州因何復叛,思恩因何失守,督同姚鏌等斟酌事勢,將各夷叛亂未形者,可撫則撫,反形已露者,當剿則剿,一應主客官軍,從宜調遣,主副將官及三司等官,悉聽節制,治以軍法,明示威信,務要計處合宜。

  因此,當時姚鏌尚未被辭退。

  十月十八日簽署的公移《湖兵進止事宜》(《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八)指示,王陽明接管出征廣西省的六千多名湖廣士兵,公文中寫道:「照得本年八月二十四日先准兵部咨,該本爵看得,先任總督巡撫都御史姚,已蒙欽准致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