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之境
2024-10-13 15:58:40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王陽明抵達贛州後立刻進行了一場大閱兵,教導兵卒作戰。當時,江彬派人打探王陽明的動靜。認識王陽明的人都擔心,認為大閱兵這樣的行為會刺激到皇帝身邊那些想讓王陽明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王陽明的門人陳九川也為此擔憂,出言勸誡。王陽明說道:「吾在此與童子歌詩習禮,有何可疑?」並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
知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
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
用之則行舍即休,此身浩蕩浮虛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
千金之珠彈鳥雀,掘土何煩用鐲鏤?
君不見東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頭?
西家兒童不識虎,執竿驅虎如驅牛。
痴人懲噎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
這是一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詩。東正堂介紹說,佐藤一齋把這篇《啾啾吟》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又說這首詩雖然很不錯,但如果人們只會吟誦,不知王陽明當時創作這首詩的背景的話,就無法掌握其中的深意。因此,東正堂引用了《年譜》中相應部分的內容後說道:吟此篇詩作時,先生正遭到讒徒的圍攻。先生雖一如平日泰然自若,絲毫未露危懼之情,然正所謂「聖賢憂世之志,樂天之誠,有並行而不悖者」,今研究先生之詩,當由兩面觀察,始知先生心法如何。然世間諸生,多僅喜此詩之豪懷,常誦讀,未與其他諸詩同考,以致不知先生之疏心。(《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九《詩三》)此論所言甚為有理。
說來,這篇《啾啾吟》雖然闡述了王陽明到達樂天灑脫境地的儒者之情,但同時也展現了王陽明的心學已經到達了純熟的境地。
在這首詩中,有一處非常值得注意,就是講述老翁與兒童在面對老虎時所採用的不同方法。了解虎患、積極防止虎患的老翁被老虎咬掉了頭;而不知道老虎厲害的兒童,卻像趕牛一樣,用竹竿趕走了老虎。
簡而言之,這裡闡述了在排除災患時,「無心」是如何發揮偉大的妙用的。這一點,與《莊子·達生》里提到的木雞,以及日本武道中的「無心」,其實是相通的。
在贛州征討賊匪時,王陽明用計謀將賊匪玩弄於股掌之間;而在平定宸濠之亂時,王陽明又以神速果敢、令人驚奇的兵法生擒了朱宸濠。從上述的詩文中可見,王陽明自己其實很清楚,這就是「無心」的妙用。因此,王陽明對為自己擔憂的門人陳九川說:「公等何不講學……吾所以不輕動者,亦有深慮焉耳。」
此時的王陽明,其內心必定已經明白,這一切皆出自良知的妙用。因此,其後王陽明才會針對世間儒者所唾棄的蘇秦、張儀的外交術評述道:「儀、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傳習錄》下卷)
將朱宸濠交給朝廷處置之後,儘管君側的奸臣們不斷使用奸計,使王陽明身處危險之中,但王陽明依舊憂國憂民。當時王陽明寫下的詩作,都是遊覽廬山、九華山、九江山水,飽覽奇峰勝溪,被美景古蹟打動,述懷古代仙人、詩人境界的詩篇。
通過這些詩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王陽明心中羨慕隱者、追求仙人之境的情懷。然而,王陽明既然身為儒者,其隱世肯定與佛、道者之流的真隱不同,是儒隱。
在「江西詩」的後半部分中,有許多展現王陽明對隱者仙人之境的思慕之情的詩篇。王陽明晚年的詩作多為以良知為主題的說理詩,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篇,就是在《啾啾吟》之後創作的《紀夢》(《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這首詩也能幫助我們理解之前的《啾啾吟》。
由詩序來看,《紀夢》一詩作於正德十五年八月。在之前的七月十七日,武宗身邊的佞臣們讓王陽明再次上奏宸濠之亂的勝利過程,而在奏摺中,王陽明列舉了武宗近臣的名字,將平定戰亂的功勞歸到了他們頭上。我們讀這首詩時,應當對這一情況有所了解。
《紀夢》一詩,講述了郭璞(郭景純)託夢給王陽明,告訴王陽明,他的祖先王導並非世人所說的忠臣,而是一個不忠之臣。(郭璞、王導、王敦的故事在介紹王陽明的祖先時,前文已有詳細敘述)簡而言之,王陽明寫下這首郭璞託夢責難王導的詩,顛覆了世人的常識,將史上被視為東晉忠臣的王導說成在背後操縱堂兄王敦、掀起叛亂的奸惡之臣。
從表面上看來,身為千年之後的子孫,王陽明此舉讓人頗感怪異,但也可以說,王陽明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當時對武宗身邊那群奸佞的義憤吐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