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誠是根本

2024-10-13 15:56:10 作者: (日)岡田武彥

  自南京講學以來,王陽明著重論述了省察克治。此外,他的另一個側重點就是立誠,即誠意功夫。四十二歲返鄉省親之時,王陽明曾寫信給黃宗賢,提出立誠乃細緻入微的本原功夫,好比執刀於咽喉處,必要格外用心。

  在滁州時,王陽明又寫信給弟子王天宇,同樣向他闡述了誠意之學。王陽明在信中認為,誠意為《大學》的根本功夫,由此出發,他還對朱子的《大學》說進行了批判。而陽明學的特色就是在這種獨立於朱子學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這一點前文已有述及。

  王陽明於南京講學之時,尤為重視立誠。他認為,若想去私慾、存天理,若想實現省察克治,必須先立誠。唯有立誠才是根本功夫。

  當時,王陽明在《贈林典卿歸省序》《贈周以善歸省序》及《贈鄭德夫歸省序》中均談到了立誠的重要性。正德十三年(1518),王陽明特作《修道說》(《王文成公全書》卷七),對立誠加以詳細論述。

  同年,薛侃刻印《傳習錄》。《傳習錄》中多處提到了立誠的必要性,其中包括誠意與格物緻知的關係,誠意與正心的關係,誠意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係,誠意與明善的關係,誠身與明善的關係等。

  文中提到,「誠」不僅為《大學》之根本,也為《中庸》之根本。關於誠意與未發之中及已發之和的關係、誠意與好惡之情的關係、誠意與知行的關係、誠意與敬的關係等,文中都予以詳細論述。

  王陽明一直極為重視立誠,在他晚年所撰的《大學古本序》《與朱守中》《與席元山》《與顧維賢》《與鄒謙之》等文章中,均可看到他對立誠的論述。

  此外,從王陽明於嘉靖五年(1526)所撰的《南岡說》(《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四)以及王陽明去世後出版的《傳習錄》下卷中,我們也可看到相關論述。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王陽明於晚年時將「緻良知」作為學術宗旨,「緻良知」也成為王陽明講學的主旨和根本。在此之前,王陽明一直將「誠意」作為為學宗旨、《大學》之根本。王陽明注重實踐,提倡知行合一、省察克治,反對朱子學的主觀論。因此,他自然會將「誠意」作為《大學》之根本。

  此外,王陽明還提出,心學為根本之學(或本原之學),朱子學為枝葉之學。對此,王陽明曾做如下論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隻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而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傳習錄》上卷)

  王陽明認為,後世儒者多未領會格物真意,錯將「格物」理解為推究萬事萬物之理。因此,他著力闡述本原功夫的重要性。所謂「本原功夫」,即通過修身達到「未發之中」的過程。

  弟子陸澄質問:「看書不能明,如何?」

  對此,王陽明答道:「此隻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他倒看得多,解得去。隻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於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此是為學頭腦處。」(《傳習錄》上卷)

  王陽明提出,體認道心為根本之功夫、本原之功夫,體認道心才能盡知天理。此外,王陽明還以船舵為例來闡述為學之要旨:「為學須得個頭腦功夫,方有著落。縱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雖從事於學,隻做個義襲而取,隻是行不著、習不察,非大本達道也。見得時,橫說豎說皆是。若於此處通,彼處不通,隻是未見得。」(《傳習錄》上卷)

  那麼,王陽明所說的為學頭腦、為學本原究竟指何物呢?這包括存天理、去私慾,體認未發之中,省察克治,等等。其中的關鍵點就是,促使心體發揮作用。對王陽明而言,心體作用的終極目的即為立誠。誠意為根本之功夫,其他任何功夫皆應出自誠意,如此才有存在的價值。王陽明以樹根與枝葉來形容誠意與其他功夫,該比喻極為貼切,由此可知王陽明為何會將「誠意」作為《大學》的主旨。

  王陽明的弟子守衡(如前所述,陳榮捷博士將其誤認為朱衡)曾向王陽明請教「誠意」。王陽明認為《大學》的主旨即為誠意,誠意之關鍵即為格物,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由誠意來實現。此觀點準確地揭示了心學的精髓。對此,王陽明補充道,功夫之難點就在于格物緻知,格物即誠其意。意若誠,則心自正、身自修。然正心、修身之功夫又各不相同,正心為喜怒哀樂處於未發之時的功夫,修身為喜怒哀樂處於已發之時的功夫。總之,心若正則意「中」,身若修則氣「和」。

  由上可知,王陽明認為,誠意是貫穿《大學》《中庸》始終的本原功夫。

  王陽明提出,誠即心之本體,唯有思誠才能恢復心之本體,因此,也可將「誠」稱為本體功夫。所謂本原之學即指有生氣、有活力的學問。

  王陽明提出的「根本枝葉」論,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本原之學(或學之要旨)的內涵,同時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陽明心學區別於朱子學之處。對此,徐愛曾向王陽明請教,王陽明作如下回答: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傳習錄》上卷)

  聞此,徐愛又提出,即便專心於心法,如果理法不通,仍會一無所獲,所以,朱熹提倡的「主觀」論是否也有可取之處?對此,王陽明答道:

  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冬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慾間雜;講求夏凊,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慾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傳習錄》上卷)

  由上可知,王陽明所說為學之頭腦、本原之學就是培養根本之學,簡稱培根之學。王陽明在提出「緻良知」之前,將誠意作為培根之學的主旨。當他提出「緻良知」之後,緻良知就成為培根之學的主旨。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