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在事上磨鍊
2024-10-13 15:56:07
作者: (日)岡田武彥
王陽明認為,克己之功不可間斷,克己與本體所處的動靜狀態無關。一味求靜,反而更容易潛藏私慾。因此,王陽明提倡於動時克己。
王陽明與弟子陸澄曾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傳習錄》上卷對此有記載。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所謂的「事上磨鍊」,就是通過具體事情來實現克治之功,這要優於一味靜心修養。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王陽明曾以弟子陸澄的真實經歷為例,來闡述事上磨鍊的重要性。陸澄在鴻臚寺小住期間,某日突然收到家信,得知兒子病重。聞此,陸澄心急如焚。王陽明見此便向其闡述事上磨鍊的必要性。
王陽明道:「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人於此處多認做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隻是過,少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始得。」(《傳習錄》上卷)
此外,王陽明還舉例道:「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王陽明認為,「事上磨鍊」並非完全否定靜坐、靜心之效用,他隻是擔心一味靜心會陷入虛無縹緲之境,不利於修身。王陽明與弟子陳九川的問答正揭示了這一點。
又問:「用功收心時,有聲有色在前,如常聞見,恐不是專一。」
曰:「如何欲不聞見?除是槁木死灰,耳聾目盲則可。隻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靜坐,其子隔壁讀書,不知其勤惰,程子稱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譏他。」
又問:「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說未透。心何嘗有內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講論,又豈有一心在內照管?這聽講說時專敬,即是那靜坐時心,功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傳習錄》下卷)
王陽明受命平定橫水、桶岡、三浰反賊之際,曾深切感受到在行事中進行省察克治的重要性。因此,在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三年期間,王陽明講學的重點即為事上磨鍊。
王陽明主張,省察克治之功應為動時之功,即通過具體事件來實現。就禪宗而言,此為臨濟禪。與此相對,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儒者提倡的「靜坐論」就相當於禪宗的曹洞禪。
宋代高僧大慧宗杲及日本的白隱禪師均為臨濟派僧人。他們認為,於靜處悟禪容易,於動處悟禪難。能於動處求得心靜者是為真正心靜,能於動處悟禪者是為大徹大悟。能真正心靜者無關乎本體動靜與否,此心靜亦非由一味靜坐而求得。專注靜坐之人自以為悟禪,然此禪多於動時消泯。
總之,兩位高僧認為動處悟禪的功效要勝過靜處悟禪萬倍,這與王陽明所提倡的「行事中進行省察克治」的觀點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