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訪仙

2024-10-13 15:50:23 作者: (日)岡田武彥

  弘治十五年(1502),王陽明三十一歲。是年春天,他審查完江北囚徒之後,前往道教名山茅山遊玩。在茅山,他偶遇同在茅山遊玩的丹陽人士湯雲谷。湯雲谷當時也嚮往神仙之學,還向王陽明詳細介紹了呼吸屈伸之術和凝神化氣之道。

  王陽明和湯雲谷登上「三茅之巔」,在洞窟中小憩,於道觀中休息,踏訪陶弘景留下的遺蹟,慨嘆現世之穢濁,飄然有脫屣人間之志。王陽明在《壽湯雲谷序》(《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二)中寫道:「予時皆未之許也。」

  王陽明生來身體孱弱,一直對神仙的超脫境界羨慕不已,這一念頭縈繞在他心頭多年。後來,他終於悟得道教神仙之不足,迎來了自己思想的大轉變。湯雲谷最初也是嚮往道教神仙的,但最終還是踏入了官場。十二年後,王陽明和湯雲谷再會于丹陽。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王陽明從茅山下來之後,又前往位於青陽縣西南方的九華山遊玩。該山也稱九子山,因山峰酷似九瓣蓮花,故又稱九華山。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至今還保留著詩仙李白的書齋。關於王陽明遊覽九華山的具體時間,不同文獻的記載稍有差異。《陽明先生年譜》中記載的時間不是弘治十五年春天,而是弘治十四年。

  王陽明登上九華山後,遍訪無相寺和化城寺等古剎,並下榻化城寺。九華山有五個洞窟,此外還有山嶺十一座、山泉十七處、水源兩處,溪川淵池等名勝眾多。王陽明夜宿古剎,白天觀奇覽勝,心中充滿無限感慨,於是作賦一首,題曰《九華山賦》(《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他在賦中寫道:

  嗟有生之迫隘,等滅沒於風泡;亦富貴其奚為?猶榮蕣之一朝。曠百世而興感,蔽雄傑於蓬蒿。吾誠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喙之呶呶!

  已矣乎!吾其鞭風霆而騎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摶鵬翼於北溟,釣三山之巨鰲。道崑崙而息駕,聽王母之雲璈。呼浮丘於子晉,招句曲之三茅。長遨遊於碧落,共太虛而逍遙。

  王陽明在賦中感慨人生如夢,榮華富貴猶如木槿之花,朝榮夕逝。他慨嘆自己雖有幾分雄傑之質,雖然沒有被俗情所迷惑,但仍是一無所獲,如同這草木一樣正在慢慢腐朽,真是遺憾至極。成事者,不應介意周邊小人的誹謗,要真正為民辦事,但非常遺憾的是,這樣的濟世之業,自己至今都沒能完成。於是,王陽明不由得羨慕起道教神仙,羨慕那種超脫塵世穢濁的境界,羨慕那種志存高遠的精神。

  但是,王陽明在賦的結尾處寫道:「亂曰:蓬壺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華之矯矯兮,吾將於此巢兮。匪塵心之足攪兮,念鞠育之劬勞兮。苟初心之可紹兮,永矢弗撓兮!」

  王陽明因為牽掛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親和祖母,所以不忍棄世入山,如果沒有這些羈絆,他也許早就出家修行去了。或許正是這份念及「鞠育之劬勞」之心,才讓他最終悟出佛教、老莊思想之不足,轉而篤信儒學。

  因為思慕超脫塵世的神仙之境,王陽明才會遊覽茅山和九華山。當他聽聞有道士在九華山中修行,就萌發了前去拜訪以探尋神仙養生之道的念頭。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王陽明夜宿化城寺,恰巧碰見一位姓蔡的道士正在大堂中靜坐。這位道士蓬頭垢面,衣服破爛不堪,似癲若狂。王陽明心想這定非凡人,於是畢恭畢敬地上前打招呼:「請問神仙可學否?」

  道士搖頭回答說:「尚未,尚未。」

  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屏退左右侍從,將道士引入後亭,再次行禮,又問了同樣的問題,但是道士仍然搖頭回答:「尚未,尚未。」

  王陽明沒有作罷,繼續懇求不已。最終道士對他說:「汝自謂拜揖盡禮,我看你一團官相,說甚神仙?」

  王陽明聽後,大笑而去。蔡道士的一番話恰巧擊中了王陽明的內心。

  王陽明又聽說九華山的地藏洞中有一位老道正在修行。這位老道坐臥松毛,不食人間煙火。王陽明非常好奇,決定立刻前往拜訪此人。他扶著樹木爬上懸崖,一直爬到山頂,見一老道正蜷腿熟睡。王陽明坐在旁邊,用手撫摸老道的腳。過了好一會兒,老道才醒來,發現有人坐在旁邊,驚訝不已。他問王陽明:「如此危險,安得至此?」

  陽明回答:「欲與長者論道,不敢辭勞也。」

  老道被王陽明的熱忱所打動,將佛教和道教的要義直言相告,後來又將話題轉到儒學上:「周濂溪(周敦頤)、程明道(程顥),是儒者中兩個好秀才。朱考亭(朱熹)是個講師,只未到最上一乘。」

  王陽明非常喜歡老道的談論,乃至天色已晚都不肯歸去,但最終也只好作罷。翌日,王陽明又去拜訪老道,但老道已徙居他處。有詩為證:「路入岩頭別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高談已散人何處,古洞荒涼散冷煙。」

  這是《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的一首詩,至於是否是王陽明本人所作,已無從考證,但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王陽明當時的心境。

  正德十五年(1520),王陽明四十九歲。時隔十九年後,他再次拜訪化城寺,並作詩兩首,題曰《重遊化城寺二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在第一首詩中,他回憶了自己當時遊覽九華山的情景:

  愛山日日望山晴,忽到山中眼自明。

  鳥道漸非前度險,龍潭更比舊時清。

  會心人遠空遺洞,識面僧來不記名。

  莫謂中丞喜忘世,前途風浪苦難行。

  「會心人遠空遺洞」,知己已遠去、空留一山洞,指的就是地藏洞中的老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