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練書法

2024-10-13 15:49:09 作者: (日)岡田武彥

  王陽明成親後,暫住在諸養和的官邸里。官邸內有數箱紙,王陽明每日用這些紙練習書法。翌年十二月,當王陽明啟程回餘姚時,盛紙的箱子都已經空了,可見王陽明練習書法的刻苦程度。在此期間,王陽明的書法大有長進。

  根據《陽明先生年譜》的記載:「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

  王陽明練字,並不是簡單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寫出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須擬形於心,凝思靜慮。

  

  王陽明的書法意趣不同於唐代書法家。他學習書法的精神和宋代畫家學習繪畫的精神是相通的。

  范寬是北宋著名畫家,為宋代水墨畫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范寬雖然是山水畫名家,但他畫山水不僅僅局限於具體的景象。據說范寬為畫山水,終日靜坐於山林中,觀察周圍的一切,尋求自然的意趣。哪怕是降雪之日,或者是月夜,他也會去林中徘徊,仔細觀察,靜靜沉思,然後回到住處,將自己的所見所感渲之於紙。

  宋代畫家高克明也經常徒步郊外尋找山林之趣,或者終日靜坐山林,觀察周圍景致,然後回到家中,排除一切慾念,在安靜的屋子裡沉思。

  這些畫家在繪畫時,都注重靜思澄慮、潛心熟慮和去欲脫塵等心法的運用。他們的畫作不是表現物之形,而是探求物之理。為了表現物之理,畫家必須看清物之所以能夠成為物的本質,也必須去感受宇宙之心和天地之理的脈動。他們通過物象來表現物之心,描繪物之理。

  對這些畫家來說,畫山水就要窮盡山水之理和山水之性,主觀性在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畫家畫的是「胸中丘壑」,而不是山水的自然形態。說得極端一點,自然山水只是畫家在內心創立理想形象的一個誘因,是單純的素材,沒有其他的意義。

  王陽明學習書法的態度和上述畫家的精神是相通的,這表明他具有成為一流書法家的潛質。

  北宋大儒程顥的思想是象山心學之源,其弟程頤的思想是朱子理學之源。陽明思想受程顥的影響頗深,他在書信中,屢次引用程顥之語,來闡述自己的思想。程顥曾說:「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二程遺書·明道先生語》)

  在程顥看來,書法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心法,這種心法同時也是做學問的根本。王陽明讀過這句話後,頗有感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以上所述選自《陽明先生年譜》。《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的記載略有不同:「夫既不要字好,所學何事?只不要字好一念,亦是不敬。」

  眾人聽之,都由衷敬服。王陽明覺得刻意求字好之心,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違背了「敬」。「敬」是一種心的修行,是一種心法。宋儒在做學問時,對「敬」都非常重視。

  王陽明曾如此解釋《大學》中的「格物」:「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陽明在此闡述了心學「格心窮理」的「格物」說,對朱熹「格物窮理」的「格物」說提出批判。王陽明為了解釋自己的「格物」說,特意引用自己學習書法的故事,其目的還是為了闡明自己的主旨。

  談到書風,世人都會想到「晉書重韻,唐書重法,宋書重意」的說法。那麼明代書法看重的什麼呢?我個人認為,明代書風應該是重情。這是受時代風潮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書風。

  日本現存有一件王陽明書法的真跡。正德八年(1513),日本遣明正使了庵桂悟歸國,王陽明特意為他寫了一篇送別序。內藤湖南對此評價說:「王陽明此書,先學元代趙孟頫,再學王羲之,晚年又融合了北宋黃庭堅的書風,終成明代一大書法名家。王陽明與同時代的文徵明的書風有些相似,但情有餘而巧不及。」

  在保存下來的王陽明的真跡中,有兩幅是家書。其中一封是對兩個弟弟的諄諄教導,內容是關於日常生活的心得。另外一封是王陽明在去世前一年寫給養子的家書。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受朝廷之命前往廣西思恩和田州討伐叛賊,在赴廣西途中,他給養子正憲寫了一封信,內容是關於日常行為的訓誡。

  第一封家書的書法流暢清麗,不重技巧,率真而作,從中可以窺見王陽明的俊敏之氣,筆者認為這封家書應該是他在四十歲左右時所寫。

  正德九年(1514),王陽明四十三歲,他送給妻子的外甥諸伯生一幅書法作品。這幅作品的書風和前面兩封家書的風格極其相似,是用他晚年圓熟的字體寫成。字體遒勁蒼秀,透出典雅之氣。

  除此之外,王陽明的書法作品還有《何陋軒記》《客座私祝》《矯亭說》等。正德三年,王陽明三十七歲,他因為得罪宦官,被流放到荒蠻之地貴州龍場,這才有了後來的「龍場頓悟」。《何陋軒記》是他頓悟之後寫的作品。雖然龍場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在文中感嘆此處「何陋之有」。這幅作品的字體有黃庭堅之風、文徵明之韻,氣勢蓬勃,充滿霸氣,筆鋒自然,毫無滯拙之態。

  《客座私祝》是王陽明在出征思恩和田州的前夕所作,記錄了他對弟子日常生活上的訓誡。全文由楷書大字寫成,筆鋒遒勁,字體宏毅,表現出王陽明所特有的書風。

  《矯亭說》是王陽明書法作品中的逸秀之作。當時,王陽明父親的好友方時舉建造了一座亭子,命名為「矯」,特意向龍山公求文,王陽明就代替父親寫了這幅作品。整幅作品的字體細長流暢,書風雄健直達、神采蒼秀。清代學者王育將王陽明的書法與朱熹的書法比較後說:「朱熹的書法骨勁老練,有蒼松怪石壁立千仞之勢。王陽明的書法骨挺神駿,有鷹擊長空之態。二者的書法骨骼清奇,實乃二人功業德行使然。」

  陳瑚評價《矯亭說》之書風說:「今閱其手跡,筆墨飛騰,似有龍鳳翔舉之勢,亦可窺見內心之精明。」

  錢大昕評曰:「筆勢縱逸,酷似李北海。平生所見真跡,此為最上。」李北海,又名李邕,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前輩。他最初模仿王羲之,後來從王羲之的書法中脫離出來,形成了自己的書風。

  總而言之,王陽明的書風雄健奔放、流麗清奇,既繼承了其遠祖王羲之的書風,又融合了李北海、黃庭堅和文徵明等人的書風,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