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如何找回你強大的內心> 心誠則靈,懷有一顆真誠心

心誠則靈,懷有一顆真誠心

2024-10-13 15:45:47 作者: 王建軍

  志道問:「荀子云:『養心莫善於誠』。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為非。『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明道說『以誠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學》『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在王陽明看來,用誠敬的態度生活,就是致良知——恢復心的本體的表現。

  「心香一瓣,有誠則靈。」是說看一個人要從心而論。當然這不是說沒必要修行了,不然,打著「心香」的旗號,胡作非為,豈不是戲弄了佛家的寬容與智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聖人孔子就感嘆人們「誠心」的日漸趨下,發出「吾不欲觀之矣」的喟嘆。古代的禘禮,是國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皇帝要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後,才代表全民出來主祭,而且要全副精神,誠心誠意,十分鄭重,等於是一個宗教家的大祈禱,絕對不可馬虎。但隨著當時文化的衰敗,即便在鄭重的禘禮上,人們也不再心誠:禘禮開始以後,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獻神禘的酒以後,就想趕快走了,隆重的祭禮不過是在走形式,應付了事。這樣的情形,怎能不讓孔子感嘆:「我實在不想看下去了。」為什麼不想看?就是認為何必勉強作假,而喪失了這件事的實際精神呢!

  現在社會上的許多事情都逐漸走向「形式主義」,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宣誓,只要舉起手來表示一下,心裡完全沒有肅莊恭敬的誠意,完全是為了做而做,為了結果而做,失去了誠心,也就失去了做事的意義,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做事的快樂。

  在一個禪者看來,所有問題的出現都源自心,而所有問題的解決,同樣源自心。

  有一天,奕尚禪師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聆聽。等鐘聲一停,他忍不住召喚侍者,並詢問:「剛才打鐘的是誰?」

  

  侍者回答:「是一個新來參學的和尚。」

  於是,奕尚禪師就讓侍者把那個和尚叫來,並問:「你今天早上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打鐘呢?」

  和尚不知道禪師為什麼問他,於是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啊!只為打鐘而打鐘而已。」

  奕尚禪師說:「不見得吧?你在打鐘的時候,心裡一定在想著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真心誠意的人才會打出的聲音啊!」

  和尚想了又想,然後說:「禪師,其實我也沒有刻意想著什麼,只是我尚未出家參學之前,一位師父就告訴我,打鐘的時候應該想到鍾就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敬佛,用一顆禪心去打鐘。」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說:「往後處理事務時,不要忘記持有今天早上打鐘的禪心。」

  我們可以想像,那個小和尚在將來一定可以修成正果,原因就在於他虔誠的佛心。

  心誠不誠,也許騙得了別人,但終歸騙不了自己。雖然結果的好與壞也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但總有一些因素是由心導致的。忠誠地對待自己的理想、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學業和事業、坦誠地對待自己的親朋好友……好的結果就會出現,忠誠度、真誠度、坦誠度越高,好的結果就會越早出現。

  心誠則靈,懷著一顆永不放棄、至死不渝的真誠心,就會給人帶來永不言敗、鍥而不捨的精神意念,好的結果自然水到渠成。很多成功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一顆虔誠的心,才做出了偉大的事業。因此,無論外界如何喧囂,我們都要固守一顆虔誠的心。虔誠的心是對正念的把握,是對信念的秉持。纖塵不染,雜念俱無,集念於一處,力量就是最大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