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等於智慧
2024-10-13 15:45:29
作者: 王建軍
後世不知作聖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聖人,以為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聖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著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慾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鍛鍊成色,求無愧於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鎰,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復有金矣。
王陽明認為,大多數人難以成為聖人,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注重在知識、才能上努力學習做聖人,認為聖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自己只需要把聖人的知識才能全部學會就行了,哪裡知道做聖人的根本在於讓心合乎天理。他們不從天理上下功夫,而是費盡精力鑽研書本、考尋名物、推理形跡。這樣,知識越淵博的人私慾越是滋長;才能越高,天理反而越被遮蔽。這就像看見別人擁有萬鎰的純金,自己只妄想在分量上趕超別人,把錫、鉛、銅、鐵等雜質都摻進金子裡去,卻不肯冶煉自己的成色。雖然增加了分量,成色卻更加低下,到最後有的就不是真金了。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掌握知識並不等於擁有智慧,而沒有智慧,是成不了聖人的,也難以擺脫內心的煩惱和痛苦。
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曾說:「就一個人的學問和修養來說,他必須是一個理論聯繫實際的人,如果僅讀了一些經典著作,掌握了一些文獻資料,懂得一些概念或範疇,而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種人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這種人也不是生活所需要的。
哲學家、數學家坐船渡河。數學家問正在用力划槳的船夫:「你懂數學嗎?」船夫搖搖頭,數學家不無遺憾地說:「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過了一會兒,哲學家問:「那你懂哲學嗎?」「不懂。」船夫還是搖搖頭。哲學家感慨地說:「那你只剩下一半生命了。」
這時,一陣狂風吹來,打翻了小船。哲學家、數學家和船夫都落到水裡,精通水性的船夫問哲學家和數學家:「你們會游泳嗎?」
兩人大叫:「不,不會!」
船夫深深嘆息道:「那麼,你們將失去全部的生命!」
哲學家和數學家都是人們所認為的具有很多知識的學者,但是在面臨生活中的突發狀況時,他們的知識並不能幫助他們保全性命,或者說無法幫助他們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也許是一個知識豐富的哲學家,但是我們並不一定是個具有創造力的哲學家,並不一定能接受新事物,不能對新鮮、新奇的事物做出敏銳、及時的反應。但是智慧不同,智慧的力量是無限的,真正的智慧能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的各種難題。所以我們說,一個有知識的人並不一定擁有智慧。
生活中,我們常常積累了很多知識,但是要按照學到的知識去明智地行動,則是很難的。學校傳授人們各種知識和技能,但是很少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在講台上或實驗室里誇誇其談的專家,並不一定懂得如何處理生活問題。經過一些學者的研究,有人認為人類只有通過積累大量知識和信息才能進化。但事實卻完全相反,人類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積累了大量如何殺人及破壞的知識,戰爭的武器越來越先進,越來越高端,正是那些知識在不斷擴大各個地方的戰場,阻止我們結束所有的戰爭。同樣,有關環保的知識也沒能阻止我們殺害動物、掠奪資源、破壞地球。這些事實都一再地提醒我們:掌握知識並不等於擁有智慧。只要我們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知識就可以轉變為智慧,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是王陽明所推崇的「致良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