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2024-10-11 15:18:07 作者: 王建軍

  愛曰:「如《三墳》之類,亦有傳者,孔子何以刪之?」

  先生曰:「縱有傳者,亦於世變漸非所宜。風氣益開,文采日盛,至於周末,雖欲變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況唐虞乎?又況羲黃之世乎?」

  王陽明告誡世人,在做事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來隨機應變,制定相應的、正確的方法。

  世界瞬息萬變,人只有順應外界的變化而變化,用發展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才能因地制宜、因時而化,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王陽明在平定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始終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因地制宜、因時而變的原則。他沒有把起義農民當成打擊對象,而是把殺人越貨的盜賊和被迫鋌而走險的貧苦民眾區別開來,把首惡和脅從區別開來,把願意改惡從善和堅持不改區別開來。具體到個人,王陽明更是謹慎從事,即使犯了罪,也要根據認罪的態度來決定處罰。

  為了給脅從者、願意悔改者機會,王陽明在每次採取行動之前,都先發布告,勸諭誤入迷途者改惡從善,棄舊圖新。在征戰過程中,他也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制定製敵政策。在平亂之後,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或者奏請皇帝,批准增設縣治、管關隘檢查的巡查司,或者改變布局不合理的巡檢司治所。

  王陽明根據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因地、因事、因時制宜,並沒有墨守成規。其實,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與原有的計劃有所不同,面對改變的時候,智慧之人往往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並不失時機地把握事物迂迴發展的規律,通過迂迴應變,達到既定的目標。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十天沒有飯吃,有時連野菜湯也喝不上,真是餓極了。學生子路不知從哪裡弄來了一隻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不知用什麼方法弄來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

  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顯出正人君子的風度,蓆子擺不正不坐,肉類割不正不吃。子路便問:「為什麼先生現在與在陳、蔡受困時不一樣了呢?」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樣做是為了生存,今天我這樣做是為了講禮呀!」

  孔子處理事情從容淡然,原因就在於他有著因時而化、因地制宜的頭腦。所以,在遇到困難時,應懂得改變自己的思路和行為,因為變則通,才能克服困難,達到目的。

  當今社會,各種事物都在飛速發展變化著,身處其中的人如果不能審時度勢,順勢而變,就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在生活中如果能做到隨機應變、順勢而動,無疑會對我們適應生活、適應現實變化有很大的幫助。正如王陽明所說:「天下事雖萬變,吾所以應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各種困難,獲得成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