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如何找回你強大的內心> 抓住關鍵問題,對症下藥

抓住關鍵問題,對症下藥

2024-10-11 15:18:04 作者: 王建軍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王陽明認為,在白天學習時,如果感覺自己被外界繁亂打擾,就學習靜坐;如果覺得自己懶於看書,就去看書。這就是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一詞出自《三國志·華佗傳》,本是指醫生針對病症用藥,後用來比喻人們針對問題採取有效應對措施的行為。

  華佗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醫術高明,診斷準確,在我國醫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華佗給病人診療時,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開出不同的處方。

  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徵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後,給倪尋開了瀉藥,卻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藥。

  兩人看了藥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症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麼吃的藥卻不一樣呢?」

  華佗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於外感風寒著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症下藥,給你們用不同的藥治療了。」

  倪尋和李延服藥後沒多久,病就全好了。

  華佗能夠區分病情,對症下藥,因而能很快治好病人的病。治病講究對症下藥,解決問題也是一樣的道理,對症下藥地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對關鍵,抓住問題的「癥結」。在生活中遭遇難題、一籌莫展的時候,我們不妨先冷靜下來,仔細分析一下問題,善於區別不同的情況,給予相應的對策,就能正確地處理各種問題。

  一位幼兒園老師每個月都被評為優秀員工,許多同事向她請教和孩子相處的技巧。她只說了四個字——對症下藥。

  同事不解,這位老師解釋道:「就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待。比如,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一定要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處理:如果孩子是因為擔心、害怕,我一般會以輕鬆的口氣告訴他不用著急,並用科學知識為他釋疑,緩解他的不好情緒;如果孩子做噩夢了,我便告訴他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噩夢,這並不丟臉,做噩夢只是因為我們平日玩太累或者睡姿不好造成的,只要我們注意就可以避免,而且噩夢本身不是真實存在的,即使很可怕也沒關係,因為它不是真的。有時候,我還會以感同身受的辦法來消除他的擔心,如我會告訴他,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擔心和害怕,後來是採取什麼樣的方法自己解決的等等;如果孩子是無理取鬧,我一般會冷處理,放任他自我宣洩,並且不屈服於他哭鬧(不答應他的不合理要求),我還會告訴他:『生氣會使人變醜、變老哦!』這樣,孩子往往會接受我的合理建議;如果孩子因為生病或碰到挫折有一些小小的情緒,我則會比較寬容,給予耐心的安慰和勸告,並儘量滿足他的一些要求,並會選擇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和遊戲引導他,使他能夠從負面情緒中儘快抽離出來。」

  看似同樣的事或表面現象,基實蘊藏著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如果人們忽視那些細微的差別,籠統地對待問題,就無法抓住問題的核心,也就無法對症下藥,從而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處理生活問題,都要講究方法。只有抓住關鍵問題,切中問題的要害,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才能事半功倍。辦事情、做工作應從關鍵處下手,儘量避免過程煩瑣,更不要面面俱到。正如著名的人力資源培訓專家吳甘霖博士說的:「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對問題進行正確界定。弄清了『問題到底是什麼』,就等於找准了應該瞄準的『靶子』。否則,要麼是勞而無功,要麼是南轅北轍。」這就是王陽明所推崇的「對症下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