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不需要理由
2024-10-11 15:14:37
作者: 墨曄
記者:聽說你信奉「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而且已經決定了財富的最終處置方法,將來要把90%的資產用作慈善基金。
王健林:錢多了嘛,錢多了就去多捐一點嘛,對不對?如果你只有一億可能不會有這種想法,那發展的時候一開始人的想法都是,為自己嘛!這個我曾經講過,人創造財富有三個層次,最低的層次就是為自己,這其實也沒有什麼錯,大多數人是這樣,對吧?擁有幾千萬一兩億,那當然主要是為自己、為家人改善生活。再做一段時間,我覺得可能是為名利,還要賺更多的錢,我要證明自己啊,這是第二個層次。
最高的一個層次呢,就是做社會企業家,能達到這個高度的人很少,卡內基呀,比爾·蓋茨呀,巴菲特呀,還有其他一些這樣的人。但達到這個層面的人,不是說為了秀,也不是為了名,真心實意地覺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需要把自己從社會上賺取到的很多東西還給社會,這才是真正的社會企業家,但這種人是比較少的。
——王健林接受《人物周刊》採訪
2015年12月,第九屆中華慈善獎評委會通過了擬表彰名單,王健林獲得了「最具愛心捐贈個人」獎,這是他第四次獲得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獎是中國慈善事業領域的最高政府獎,自設立以來已頒發九屆,王健林四次獲獎,也是國內少有的四次榮獲中華慈善獎的企業家。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萬達在積累財富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財富的品質。在全國企業家中,王健林是最早提出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並積極身體力行的企業家。他常說:「財富的本質是用來幫助別人。」
近幾年,萬達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在創造就業、繳納稅收、慈善捐贈、義工服務等方面尤為突出,向社會交了一份優秀的答卷。其中,在慈善捐贈方面,2015年,萬達慈善公益事業共捐贈現金3.6億元。在義工服務方面,成立於2006年的「萬達義工」已累計組織義工活動數千次,參加人次逾20萬。
王健林不僅率先垂範,積極踐行慈善公益,而且在萬達集團半年總結會或年會上都會號召全體員工多做善事,對行善舉的員工進行表彰。在他以身作則的影響下,萬達內部形成了濃郁的慈善氛圍。
現在,萬達集團已形成一個慣例,每到一處開發項目,都會捐建學校,至今已先後在全國捐建了40多所希望小學和中學。
從2005年開始,每一名新入黨的同志都要資助一名失學兒童,這已成為萬達慣例。到目前為止,萬達在全國已有70多家子公司成立了義工分站,萬達員工都成了義工;集團還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各地義工每年至少做一次義工活動,這在全國企業中是極其罕見的。
而且,員工的善行義舉同樣被視作業績,和員工工作表現好、經營業績好一樣會得到集團的提拔重用,集團甚至還制定文件規定了獎勵標準。
大連萬達物業公司的員工楊英曾連續數年關愛無人照顧的社會服刑人員的子女,王健林在得知她的事跡後,不僅在全集團通報表揚,而且將她從一名物業普通員工提拔為部門副經理,工資漲了一倍;萬達南昌地產公司的副總經理李建民,堅持見義勇為十幾年,還捐助了30多名失學兒童。王健林知道後,不僅把他樹立為全集團的先進典型,專門安排他在萬達集團的半年總結會上做30分鐘的典型發言,還對他通報表揚,號召全體員工向他學習,並給他晉升一級工資作為獎勵。一段時間後,王健林又把李建民提拔為總經理。
萬達人的樂善好施與王健林的公益精神是分不開的。他曾說過,萬達的發展,不光是為自己,更是為社會做貢獻,創造的財富最終要還給社會。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曾經說過:「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這幾句話的大意是:凡是做好事的人,不用自己稱讚,人們自然會稱讚他;凡是做壞事的人,自己不罵自己,人們也自然會罵他。
做了企業家還要做慈善家,因為只有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才能實現永續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加入到慈善事業中。
2013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人的陪伴下於家中離世。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於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創辦公司的董事之一,他以充沛的精力、開闊的視野帶領無線電視成為香港最大的電視台。除此之外,邵逸夫還是一位慈善家,對內地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傳開後,嘆息聲久久不息。這不僅僅因為他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老大」,也不是因為他培養出了無數香港明星、拍了太多部經典電視劇,而是因為他用最為仁愛的方式告訴當下民眾,做慈善其實不需要太多理由。
有門戶網站做了一份關於「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聯想到什麼」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逸夫樓」的網民超過81%。這充分說明,邵逸夫在人們的記憶中,不是所謂的娛樂圈大佬,也不是他拍攝的經典影視作品的代言人,而是他為我們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教學樓。
邵逸夫曾說:「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慈善家。」幾十年以來,他堅持用真實的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即使不是因為網際網路,即使沒有新聞媒體,只要看到一座座堅毅挺立的「逸夫樓」,就足以感覺到這位老人的偉大。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我們都可以發現「逸夫樓」的影子。這樣的慈善壯舉,遵循了「人道」「博愛」的慈善理念。
最為關鍵的是,邵逸夫對於教育的重視是無條件的。他沒有因為內地教育存在諸多問題而拒絕做慈善,對內地的慈善機制也沒有任何偏見。他只是在做慈善,而且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他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數十億元的捐款足以說明,他個人對於我國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不比任何一個教育部門遜色,甚至更出色。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邵逸夫的慈善精神,需要傳承。對於持有財富的企業家,要告訴他們,請把錢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對於眾多的慈善機構,要建議它們,請真心實意做慈善,用一顆澄澈的心專注於這項神聖的事業;對於全體民眾,要鼓勵他們,做慈善其實不需要理由和藉口,即使慈善體制不健全、教育體制不完美,一樣有人能夠成為偉大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