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底蘊

2024-10-11 14:24:05 作者: 簡寬

  -1-

  春天的早晨是最適合讀書和寫字的。每天早上起床之後,是大腦最為清醒的時候,抓緊時間儘快開工。刷牙洗臉,喝一杯水,然後打開電腦。

  在查閱資料時,看到了一則「摳牆門」的新聞。

  說是莫言獲得世界大獎之後,清明時節眾多遊人前去遊覽其故居,為了讓後嗣沾點書香文氣,不少遊人從外牆摳壁皮,或挖走牆根磚頭,或在牆壁、門面上寫下姓名、留言以作紀念。

  想起舊居旁有一處古蹟。傳說清代有一個文人隱居於此。古老的祠堂位於一所名校旁邊,純木結構,裡面立著一個手持書本的泥塑文人像,香火頗旺。後來那裡遭到拆遷,開始許多人出來阻撓。後來房地產商以「文聖地」為名炒作,許多人就放棄原本的堅持,搶購房子以佑後代子女成才成器,一時間房價高漲。

  本是出自內心對文人的敬仰,卻在行為、舉止、意識、思想上遭到塵風俗世的浸染,落入俗套。

  -2-

  江南的一個小鎮上,有一條馬路叫「水上香」。

  

  這是很有詩意的名字,讓人不用費太多心思,心理上就沒有了距離。那裡的人衣著樸素,粗布衣服看上去很陳舊,卻好看得體。他們住在一大片連接在一起的宅子裡。宅子中間是一條暗長的弄堂,頭尾有兩扇大木門。木門之外,是一條貫穿東西的馬路。導遊介紹,原先這條馬路是一條河流,後來乾涸了,這裡的人們就順勢填塞改成馬路,改變了之前以弄堂為交通樞紐的方式。

  馬路上有集市、戲台、餛飩店,人來人往。許多菜農賣完東西後,坐在晨光照射的馬路邊的餛飩店裡,吃著香氣飄飄的漂浮著新鮮蔥花的餛飩,看上去充滿歡愉。

  我沒有去深究曾經的那條河流的歷史。它也許在像導遊之類的年輕人出生前,也許更早,就已乾涸並被填平。站在木門邊上,想像它舊日的模樣:

  河流縱橫穿梭,家家戶戶依水而居。打開門後,逐級而下,浣洗衣物,挑水,小兒在旁邊玩水嬉戲。空氣里充盈著水草浮游的清淡氣息。船隻輕輕貼邊,人聲譁然。兩岸小鎮的市井生活如水墨畫卷悠然鋪陳……只是關於這條河的聲音、氣味和形狀,已經消失。

  唯有留下它的名字。這條馬路以河的名字命名。

  它取得厚實、堅韌,有穿透力。像街頭吃餛飩的農人,故意疏忽生活底處所有陰暗的層面,無視生活負擔,只留下桌前的一份閒散和悠然。

  -3-

  小的時候,母親長期在一家刺繡店鋪里做工。臨街一排都是小商鋪,一個一個鋪面緊密排列。常常在放學時背著書包去,母親見著,總會找出零錢,讓我拿著到不遠的店鋪里買甜力糕。那糕點是橘紅色小塊,名字都是別人隨口叫的,用勺子挖下來吃,帶有彈性,後來知道它叫橘糕。當時會做的人不太多,因為是一種極其傳統的手工,開這種店鋪的人手藝都是祖傳下來的,專門靠做這種糕點營生。

  那時候,整條街都是傳統的手工藝店鋪,有刺繡、窗花、木雕等,也有做糕點、羊肉串、山楂、貢糖等的店鋪。經常在吃完橘糕後,流連在那些店鋪之間,看師傅在夕陽下裁剪紙張,或雕琢圖案,婦女們在鍋爐旁烹製糕點。也有的拉著一根扯也扯不完的絲線,曲曲繞繞,在那光滑底布上游離,仿佛要把一大塊布瞬間繡完。

  其實不僅僅是為了吃一塊甜點,在那些古老店鋪之間穿梭流連,令人感覺異常舒適親切,氣定神閒。一個緩慢的黃昏隨著目光和身影的游離,一點點逝去,完全沒有知覺。

  那些都是很小時候的事情了。

  後來整個世界到處發生地震,政府開始危房改造。那些店鋪被劃為危房後,不久就消失殆盡了。

  之後母親與鄰里談論一些傳統的小點、物什時,就聽她說,以前,在哪裡就有……諸如此類的讓人勾起回憶的話頭。

  成年之後,總不明白自己在城市店鋪里,見到橘糕、窗花之類的東西時為何流連忘返,原來它們都是童年的印象。

  人所習慣且帶有感情的事物,總是小時候經常用或見的東西。它們是一種記憶的積澱、儲存、積累。日久天長,就形成了氣質和精神。

  萬事萬物,如若沒有一份優美的底蘊,是空洞和虛無的。的確如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