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企業,不容迴避的必然
2024-10-11 14:08:46
作者: 希文
對新來的員工,因為沒有記錄,晉升較慢,為此十分歉意。如果您是一個開放系統,善於吸取別人的經驗,善於與人合作,藉助別人提供的基礎,可能進步就會很快。如果封閉自己,怕工分不好算,就需要較長時間,也許到那時,你的工作成果已沒有什麼意義了。實踐是您水平提高的基礎,它充分地檢驗了您的不足,只有暴露出來,您才會有進步。實踐再實踐,尤其對青年學生十分重要。唯有實踐後善於用理論去歸納總結,才會有飛躍的提高。有一句名言,沒有記錄的公司,遲早是要垮掉的,多麼尖銳。一個不善於總結的公司會有什麼前途,個人不也是如此嗎?
實踐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華為人。您想做專家嗎?一律從工人做起,已經在公司深入人心。進入公司一周以後,博士、碩士、學士,以及在內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憑實際才幹定位,已為公司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希望您接受命運的挑戰,不屈不撓地前進,不惜碰得頭破血流。不經磨難,何以成才。
希望你們丟掉速成的幻想,學習日本人踏踏實實、德國人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真正生活中能把某一項技術精通是十分難的,您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一個有限的工作面上,不然就很難熟能生巧。您什麼都想會、什麼都想做,就意味著什麼都不精通,任何一件事對您都是做初工。努力鑽進去,興趣自然在。我們要造就一批業精於勤,行成於思,有真正動手能力、管理能力的幹部。機遇偏向於踏踏實實的工作者。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摘自《致新員工書》
一個國家要想立足於世界之林,就必須了解世界,向他國學習,取長補短。歷史證明,夜郎自大、閉關自守的國家只會裹足不前,離現代化越來越遠。同樣,一個企業,要想走向國際化,就應該有國際化的眼光,就必須充分向其他先進國家學習。一開始就立志走向世界的華為公司,打破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階級對立觀念,學習先進技術,不問主義與立場。為此,任正非經常參觀考察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著名公司,如IBM等。在他看來,華為要學習日本人民的勤勞精神,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美國人民的創新精神。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華為要求對員工進行嚴格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員工只有經過了嚴格的培訓,才能冷靜和果斷地處理突發事件。
企業必須與社會、社區的大環境長久共存,當這個環境中的所有成員,包括顧客、企業老闆和雇員,都在追求高質量,追求改進、卓越的時候,任何企業都不會被孤立在外。任正非曾經拿華為和西門子等國際大公司做比較,他說,華為有優秀的營運商,比西門子的營運商還多,但是為何華為的銷售額仍遠遠比不上西門子呢?原因就是西門子的產品具有很好的繼承性。很多運營商,尤其是固網的運營商始終面臨著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必須降低資本開支。對運營商來說,產品的購買成本包括資本支出和運營支出兩個部分,資本支出含硬體、軟體和服務,主要指一次性的費用,運營支出則主要是指後期運作費用。華為不能只是著眼於控制和降低硬體產品的價格,同時也需要降低整體解決方案的價格,包括軟體、服務以及其他的相關支出。因此,華為要在國際上樹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須擁有可繼承性、可擴充性的產品,也就是說,所有產品都要嚴格按照一定的規範開發,運營商購買後只需要進行升級就可以了,不用將整套設備全部替換。
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大創新,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1978年,鄧小平進一步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論。
華為是這個理論的堅決執行者。任正非曾說過,華為不是以學歷、資歷定待遇和報酬的,而是以能力和貢獻來定待遇和報酬。而能力和貢獻又是通過實踐來檢驗的,華為希望每個人都要有實幹精神。
楊玉崗後來在《板凳要坐十年冷》一文中寫道:「在1997年的畢業典禮上,清華的王大中校長告誡各位學子:『雖然你們取得了博士學位,但是你們今後學習的道路還很長,學習,學習,再學習,應該伴隨你們的一生,這樣,你們才能不斷進步。』帶著校長的囑託,牢記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我在華為——人生第二學堂實踐中體會了『不斷學習,不斷實踐,自我批判,不斷改進與完善』的意義。」
楊玉崗的親身經歷證明: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培養實幹精神是華為人成才的必經之路。
未來最有希望的企業是學習型企業,而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在於每個人。讀書成就員工和企業未來,深入開展全員讀書活動,創建學習型企業、培育知識型員工、幫助員工建立起人生基本知識體系和職業生涯基本專業知識體系,則是加強三基工作的重要途徑。
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全員學習、終生學習,鼓勵職工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把學習當作提升企業價值和職工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
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是一種以增長知識和獲取信息為目的的學習;而學習型組織所倡導的學習則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學習,是通過開放的思維使人們獲得一種行動的能力的學習。學習不是單純地獲取知識和信息,而是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才可以把這種學習概括為「學習力」。換言之,學習力就是指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把「充電」與「放電」結合起來。學習和工作不可分割,學習的動力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工作,通過學習可以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工作也是提高學習和檢驗學習成果的過程。
博學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我們都要樹立主動學習、超前學習、終生學習的理念,把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企業要大興學習之風,健全學習制度,制訂培訓計劃,落實學習任務;員工要拓寬知識領域,改善知識結構,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爭做學習型員工。企業和員工都要努力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思路、促進工作的措施、開展工作的本領。
企業要求員工要像大海一樣把自己放在最低點,來吸納百川。海爾集團執行長張瑞敏說:「我們主張產品零庫存,同樣主張成功零庫存。只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面對新的挑戰。」海爾的年銷售額數百億元,但張瑞敏從未有一絲飄飄然的感覺,相反,他時時處處向員工灌輸危機意識,要求大家面對成功始終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