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話說到對方心裡去

2024-10-11 13:58:46 作者: 徐文

  戰國時期,陳軫來到秦國,正趕上秦惠王為一件事發愁。當時韓、魏兩國互相攻伐,打了一年也沒分出勝負,戰爭一直膠著著。

  秦國是當時的一個強國,秦惠王想憑藉自己的實力來阻止這場戰爭。一是彰顯自己的實力;二是以阻止戰爭為藉口趁機消滅韓、魏兩國。於是他詢問大臣對此事的看法。

  大臣們各執一詞,有的認為應該阻止這場戰爭,有的認為不該阻止這場戰爭。最終秦惠王也沒能下定決心,所以就想聽聽陳軫的想法。

  陳軫聽完以後,並沒有直接談論這場戰爭,而是給秦惠王講了一則《兩虎相爭》的寓言故事。

  從前,有個人叫卞莊子,以開旅館為業,因此人們也叫他「館莊子」。他雇用了一個小夥計幫助自己。卞莊子為人好鬥,而且他確實有些本事,敢隻身斗老虎。

  

  有一天,一個牧童跑來,對卞莊子說:「不好了!兩隻老虎正在爭吃我的牛呢!你快幫著把老虎趕跑吧!」

  聽到這個消息,卞莊子熱血沸騰,當即提起寶劍隨牧童跑到山上。到了山上,只見一大一小兩隻老虎正在爭咬一頭牛,牛拼命地掙扎。卞莊子二話不說,拔出寶劍就要去擊殺老虎。

  這時,旅館小夥計一把拉住卞莊子說:「兩隻老虎都要吃牛,為了各自的口中食,它們必然相互爭搶,爭搶就必然要互相搏鬥。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而且死的那一隻肯定是小老虎。等小老虎死了以後,大老虎肯定也會受傷。到時候你刺殺那隻受傷的老虎,輕而易舉。這樣一來,你只要刺殺一隻老虎,就可以獲得刺殺兩隻老虎的美名了。」

  卞莊子認為小夥計說得有道理,於是他們就站在那裡等著。

  正如小夥計所料,小老虎被大老虎咬死了,大老虎也被小老虎咬傷了。卞莊子拿起寶劍刺死了受傷的大老虎,果然一舉兩得,獲得了刺殺雙虎的美名。

  講完這則故事,陳軫對秦惠王說道:「現在韓、魏兩國相攻,一年也沒停止,必然是大國受傷,小國滅亡。大王討伐受傷的大國,這不就能一舉消滅兩個國家了嗎?這同卞莊子刺虎是同樣的道理。」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陳軫借虎諫秦王的故事。要知道在古代,向皇帝直諫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直諫皇帝,僅僅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是不夠的,臣子們的直諫能否被皇帝採納還取決於他們的講話方式。

  上述故事中的陳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故事裡,陳軫的想法和皇帝是相悖的,直接勸諫皇帝難度會很高,陳軫巧妙地借用了一則寓言故事進行勸諫,讓皇帝自己對號入座,從而認清事實,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個故事也給我們提了醒,當我們要向領導提意見的時候,應當怎麼說才合適呢?如果你一心為公司好,說出的意見卻不被領導採納,甚至引起領導的反感,豈不是太冤枉?因此,在提意見前,多動動腦子是必要的。

  在陳述自己意見的時候不要只盯著不好的說,你說話的重點應該放在自己的意見實施後可能帶來的好處上。

  乾隆年間,林爽文在台灣興兵起義,負責鎮壓的部隊屢屢受挫,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擔心,他表示要御駕親征。

  和珅在乾隆皇帝身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就是一幫蟊賊嗎?偌大的一個朝廷誰都管不了嗎?非要讓皇帝御駕親征,這不明擺著大清國太弱了嗎?如果御駕親征,朝廷勢必會亂作一團,一定要阻止乾隆親征。」

  和珅很快動起腦筋,得想個辦法,既能說到皇帝的心裡,又能解決問題。

  和珅說的話大意如下。

  皇上,台灣戰事不佳有其深刻的原因。這麼多年來,您愛民如子,輕徭薄賦,人頭稅都免了,只征一點兒地稅,上哪兒去找您這麼好的皇上?但是台灣不一定知道您的仁慈,不一定知道您的恩德。這個原因在當地的官員。您派去管理台灣的人沒有把您的恩德帶到台灣,所以才有人起義。依奴才愚見,最好還是做兩手準備:繼續用兵;裁撤台灣官員,重派新的官員,把您的仁德帶給台灣百姓。

  和珅寥寥數語就說透了皇帝的心。最後,乾隆皇帝決定派別人去征討,同時撤換了台灣的官員。

  先查看對方的情緒在哪裡出了問題,再找出對方感興趣的問題,並幫助其解決,怎麼會沒有成效呢?在這一過程中,和珅很清晰地解決了三個問題:阻止了乾隆皇帝的親征;誇了乾隆皇帝的功德仁義;指出了起義的癥結和破敵的方略。

  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所以提意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時機。在對方心情好的時候,你的意見更容易被接受。

  說話要特別注意語氣,最好能一直保持誠懇、認真的態度。只有先讓對方覺得你是可靠的,他才會考慮你提的意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