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吝嗇給孩子自由,你就輸了
2024-10-13 15:36:51
作者: 朱凌,常清
「丸子,今天繪畫班你表現不錯,中飯吃什麼,這次全由你做主。」「好啊,我要吃炸雞。」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啊,這個垃圾食品,不行不行。」
「好吧,我要吃自助餐。」
「這個嘛,我倆胃口都不大,不合算。」
「算了算了,還是你定吧!」
有些父母在餐廳點菜、在商場買衣服時,嘴上說給孩子發言和選擇的權利,但內心的想法卻是:不許超過我許可的範圍,「這個味道不錯,吃這個吧!」「這個更可愛!」「這件很適合你,買這件吧!」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如果這樣的交流多了,孩子就會越來越沒有主見了。
高情商的父母都一致認為,如果你對孩子說,讓他做決定,那就尊重他的決定。即使是不合理的,也可以先認同,哪怕事後再與他講道理。拿開頭的例子來說,媽媽可以說:「行,今天你吃什麼媽媽都陪你。不過,平時還是少吃炸雞哦。」這樣,孩子才會相信你。
每個人都對自由有著熱切的渴望,沒有人願意自己的行為整天被人限制。有時候你對一個人的行為越是限制,便越會激起他不顧一切的反抗,孩子正是如此。如果父母很嚴格地控制孩子的行動自由,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從父母的控制下逃離。
斯思的媽媽一直想把她培養成一個鋼琴家。斯思每天放學回家後,都要苦練鋼琴。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小區里開心地玩遊戲,斯思心裡滿滿的都是羨慕。
有一次,斯思實在是太累了,就跟媽媽說:「媽媽,我就玩十分鐘,好嗎?」媽媽想了想,覺得也就才十分鐘,就允許了。可是半個小時過去了,斯思還是沒有回來練琴。媽媽特別生氣,就把斯思找了回來,邊走邊抱怨:「你這孩子怎麼沒有一點自控能力呢?說好的十分鐘,現在都半個小時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發出這樣的抱怨:讓孩子出去玩一會兒,結果玩半天都不知道回來;遇到喜歡吃的巧克力,就吃個不停……其實,父母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孩子會這樣,會不會是因為自己管得太嚴了?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曾在多個場合中提到過一位媽媽講給她的這件事:
她的孩子大約3歲,很愛吃糖。媽媽害怕孩子吃糖太多會有齲齒,也擔心會發胖,就嚴格控制數量,規定孩子每天只能吃兩塊。可是孩子經常在吃完當天限額的兩塊後,覺得不夠,纏著媽媽想得到更多。媽媽堅持原則,一塊都不多給,並把糖盒放到高處,不讓孩子夠著。
可是有一天,媽媽發現了問題,糖盒裡的糖在急速減少。再仔細觀察一下,發現放糖盒的柜子前多了一個凳子,糖盒也挪了位。這下她才大吃一驚: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學會自我控制,可這樣看來,孩子不但沒少吃糖,還多吃了。自制力不僅沒有發展出來,還多了一個弄虛作假的壞毛病。
這位媽媽沒有馬上去批評孩子,而是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管理,認識到自己必須得改變一下方式方法了。她沒有揭穿孩子偷糖的事,而是很真誠地給孩子道歉說:「你這麼愛吃糖,可媽媽每天總是忘記主動拿糖給你吃。以後寶寶自己管糖盒,想什麼時間吃糖,就自己去拿。不過,多吃糖的壞處已經給你講過,所以你還是每天吃兩塊,好嗎?」
孩子一聽,既興奮又吃驚,這可是媽媽以前摸都不讓他摸的東西啊!媽媽又打開糖盒看看說:「糖不太多了,我們一起數一下還有多少塊,還能吃幾天。」和孩子一起數了,還有二十塊糖。媽媽說:「這些糖還夠你吃十天,到時候媽媽就買新的回來。」然後就放心地把糖盒交給孩子。過了幾天,媽媽悄悄去數糖盒裡的糖,發現孩子真的一塊都沒有多吃。
這個例子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孩子聽話,從給足他自由開始。家長由監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中退出,把信任還給孩子,就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很多家長擔心,給孩子自由,會不會養成他不聽話、不守規則的壞毛病。其實,這個擔心沒有必要。事實上,只有家長平時很少限制孩子,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得到鍛鍊。
很多教育家也提倡孩子要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孫瑞雪女士的《愛與自由》就深入地探討了孩子的天性發展與成長環境之間的關係。當你放開手讓孩子成長的時候,他是不會像你想像中那樣漫無目的、毫無紀律的。在孩子內心中有一套自我發展的規律,他會遵循這個規律去學習、說話、排隊等。如果我們壓制它,或者想要人為地調整這個規律,就會破壞孩子的成長。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就不妨給孩子留些自由選擇的空間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比如,他們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衣服,可以自己決定零花錢的用途……父母要相信孩子,他們會對自己負責的。
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一天,當孩子離開我們的時候,能自己獨當一面。我們希望孩子不是自己的翻版或者延伸,而是一個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情、不同品位、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夢想的完全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