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顯情商

2024-10-11 13:24:18 作者: 朱凌,常清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說話時,「我」和「我們」一字之差,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比如,我們在聽演講時,演講者說「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採用「我們……」的說法。前者只能讓人感覺是你在自我表演,而後者就會有效縮短與他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更容易讓人有參與感,產生團結意識,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捲入效應」。試想,把對方納入同一個戰壕,他當然會傾向於支持你!

  小孩在玩耍時,經常會說「這是我的玩具」或「我要去遊樂園玩」等等,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在小孩子沒有雜念的單純世界裡,這麼講或許無關緊要,但在複雜、敏感、講究的成人世界裡,如果仍然滿口不斷的「我」,就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壞印象,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福布斯》雜誌上一篇名為《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劑藥方》的文章中,總結出與人交際時最不重要的一個字,就是「我」。正如福特二世在描述令人討厭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是『我』的人,一個隨時隨地『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的人,一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

  在與人聊天時,他們總是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想法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在他們的談話中永遠是用的最多的一個字,「我覺得……」「我建議……」「我買了……」等等,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他們總以為這種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讓別人了解自己,獲得朋友,殊不知他們已經犯了說話的大忌——蔡康永先生曾經說過:「與人聊天時,每個人都想聊自己。」

  所以,會說話的高情商者,在與人說話時,總是會有意識地避開那個容易讓人產生「大獨裁者」印象的「我」字,而更多地使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

  有位心理學專家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個人分別扮演專制型、放任型與民主型三種不同角色的領導者,而後調查其他人對這三類領導者的觀感。

  結果發現,採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們的團結意識最為強烈。同時研究結果也指出,這些人當中使用「我們」這個詞的次數也最多。

  說「我」跟「我們」的差別,其實就是讓聽者心裡高興與否。說「我們」,讓人聽得舒坦,心裡高興,更樂意接受觀點或選擇合作,對自己有益無害;說「我」,聽者心裡不高興,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既然這樣,聰明人就應該多說「我們」少說「我」。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一些表彰大會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發言:「我沒有做什麼,同事們和我一起奮戰在工作崗位的第一線,尤其是領導,經常親臨現場檢查工作並提出諸多寶貴性的指導意見,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功勞是大家的。所以,今天大家給我的榮譽,不能簡單地歸於某一個人,這是屬於我們大家的榮譽。」

  其實,這些話多半言不由衷,但是把「我」說成「我們」,既讓同事們聽著舒服:「這人夠實誠,懂得有福大家享」,在團隊中樹立了威信;又沒有搶了領導的風頭:「這小子,還算有點良心」,得到領導的賞識,離晉升、加薪還遠嗎?

  那麼,是不是不能說「我」呢?當然不是,只要掌握一定的運用分寸和使用技巧即可。當不可避免地要講到「我」時,你要做到語氣平淡,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揚揚,你應把表述的重點放在對事件的客觀敘述上,而不是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的人覺得你自認為高人一等,覺得你在吹噓自己。

  關於說話當中細微之處顯情商的例子還有很多,「國民勵志女作家」咪蒙老師總結如下:

  ——說「謝謝」的時候,在「謝謝」後面加上「你」或者對方的名字,會比單說「謝謝」更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和友善。因為「謝謝」是泛指,而「謝謝你」是特指。

  ——請人幫忙時在句子末尾加上「好嗎」兩個字,那種略顯強硬的命令語氣立馬就變成了委婉得多的商量語氣,對方會覺得更被尊重;尤其是對待世俗意義上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在交待對方做某事時,加上「可以嗎」「你方便嗎」「好嗎」,會顯得你更有教養哦!

  ——跟剛認識的人約見面,比起問「明天在哪兒見面啊」,換成「明天咱們在哪兒見面啊」,只是一個細節的改動,就顯得更親切了。

  ……

  只是多了一兩個字,或者換了一種說話方式,就能迅速拉近你和對方的關係,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讓對方願意聽你說話。這就是一個說話讓人舒服的高情商者的說話之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