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恐懼的良藥是自信
2024-10-11 12:59:11
作者: 王建軍
來書云:「夫子昨以良知為照心。竊謂良知,心之本體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懼之心也,猶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懼為良知,何歟?」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王陽明認為,能夠讓人戒慎恐懼的就是良知。這裡的良知,指的是人們不畏恐懼、面對恐懼的自信和勇氣。
恐懼是人生命情感中難解的癥結之一。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生命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挫折、失敗和痛苦。一個人若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後果產生或受到威脅時,就會產生恐懼,並為此緊張不安,從輕微的憂慮到驚慌失措。
就像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所言:「我們於空襲時,雖處很安全的地方,而總不免於怕,此即為空襲所累。確切地說,我們不是為空襲所累,而是為怕空襲所累也。更有人於無警報時,亦常憂慮警報之將來,他的累即更大。他的累不是警報,而是憂慮警報。對於憂慮警報的人,我們可以說,雖警報不來,而『性情已困』矣。」簡單地說,人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而那些引發恐懼的對象,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駭人。
從心理學上來看,恐懼產生的根源在於人們根深蒂固的依賴情結,對他人的依賴、對物質的依賴、對思想的依賴都會帶來恐懼。也就是說,當我們不夠獨立,不能完全做自己而必須仰仗別人時,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不安和恐懼,害怕被遺棄,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
當我們發現依賴其他人和事並不能幫助我們擺脫恐懼時,人們會轉而向自我的心靈求救,試著培養那些可以與恐懼抗衡的力量,如勇氣、信任、知識、希望、屈從、信仰及愛。這些力量不僅幫助我們接納恐懼,分析恐懼,還能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與恐懼奮戰。有了這些力量的庇護,我們就可以交出自己,避開那些阻塞生命能量流動的恐懼。
說到交出自己,許多人也許會疑惑:「交出自己,多少都會攪亂我們原有的生活,也許還會破壞我們的私人空間及人格的完整。」因為每一次敞開心扉、每一次心有所屬、每一次為所愛的人付出的時候,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處于敏感脆弱的境地,從而妥協讓步,把自己完全交給另一個人,這往往會讓人們陷入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懼。然而,當你真正嘗試著去做這些時,你會發現你的心中只有愛,沒有恐懼。
對於這一點,王陽明十分贊同。在他看來,致良知,就是要求人們用自信去面對恐懼。因為戰勝恐懼的力量只在我們直接面對恐懼事物的瞬間產生。如果想得越多,潛能就被自己封鎖得越嚴,最後只會相信自己絕無那種抗拒恐懼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忘了恐懼,自信且勇敢地面對生活,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你會發現生活原來一直都很美好。正如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所說:「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