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社會感、群體精神和性格發展

社會感、群體精神和性格發展

2024-10-11 12:51:04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除了追求權力之外,最能夠影響個體性格形成的就是社會感。它跟追求權力一樣,都是起源於兒童的第一次心理騷動,特別是對交際和關愛的渴求。在前面的部分章節里,我們已經詳細講述了社會感產生的條件,在此,我們再簡要回顧一下。

  群體精神,或者社會感,既受到個體自卑感影響,又受到個體對權力的補償行為影響。人類非常容易受到各種自卑情結的影響,個體自卑感幾乎同時是與心理活動以及不能獲得補償和安全的焦慮感同時發生。在培養兒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考慮他們的自卑感。

  兒童培養的總原則是:不要讓他們覺得生活過於艱苦,抑或讓他們過早地看到生活的陰暗面,而應該為他們創造體驗生活樂趣的機會。但考慮到不同家庭經濟水平存在差異性,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家庭都遵循這個原則。

  不幸的是,我們看到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在貧窮和充滿貪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此外,身體的殘疾也對兒童的成長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因為身體殘疾阻礙了他們過上正常生活,並時刻提醒他們,你們應該要求一些特權。

  出身貧困或患有肢體殘疾的兒童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生活不公的念頭,而這又會反過來對他們的社會感形成造成更大的不利影響。

  除非將群體精神當作評價人類思想和行為的標準,否則我們將難以得到客觀的評價。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這種觀點,因為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必須服從統一性。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對同伴的責任,我們的生存離不開群體,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群居生活的邏輯要求自己,這種邏輯決定了我們必須找到某種已經存在的用於評價人類的標準。

  個體所具備的社會感大小是唯一用於評價人類價值水平高低的通用標準,我們不應該否認我們對社會感的心理依賴。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全忽略存在於自己身上的社會感。

  我們所具有的社會感使我們確信自己必須履行對人類同伴的義務。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社會感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意識層面上。不過,我們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才能拒絕承認並忽視自己的社會感。

  此外,社會感存在於普遍人群中,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以正當的社會感為前提。我們之所以會為自身行為和思想辯解,皆因為我們在潛意識層面上有著社會統一感,最起碼,它解釋了為何我們會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比較有趣的是,由於社會感的基本性和重要性,所以,即使沒有具備常人那樣充分為他人考慮的能力,我們也仍然會做出很大努力,讓我們看起來就像是具備了那樣的能力。這也就意味著,「偽裝出來」的社會感有時候被我們用來隱瞞自身的反社會思想和行為,而它們正是我們性格的真實外在表現。

  我們的困難在於如何鑑別真的和假的社會感,這種困難驅使著我們對人類的理解朝著科學的方向發展。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關於誤用社會感的幾個例子。

  有一名年輕人曾經向我們講述他和其他幾個人在一座海上孤島的經歷。當時他們當中的一個人在懸崖邊上探出身子俯視的時候失去平衡掉了下去。我們的主人公目睹了同伴墜落懸崖的整個過程但沒有施救。此後,他想起這件事情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不妥。幸運的是,那名墜落海中的年輕人最後被人救了起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斷定,故事的主人公的社會感是非常缺乏的。即使有人對我說,他平時沒有傷害過任何人,或者他有時候待人挺好,我仍然不會改變這種判斷。

  隨後發生的事情進一步證實了我們的判斷。這名年輕人常常會做白日夢,夢見自己遠離人類,住在深山老林的小茅屋裡,而這種深居簡出的景象也是他喜愛的繪畫主題。任何具備解釋夢境能力的人在了解他的過去後都會很輕易地感受到他身上所缺少的群體精神——正是他的夢境讓我們對此堅信不疑。客觀地講,他的精神發展是不全面的,他只是缺少社會感。

  接下來的這一則趣聞則有可能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如何辨別社會感的真偽。

  有這樣一位老太太,她在趕公共汽車的時候滑倒在雪地上。很多路人從她身旁匆匆走過,就像沒有看到她跌倒了一樣,直到有一位男士上前將她扶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男人突然出現,向那位男士畢恭畢敬地敬了個禮,說道:「感謝上帝!我終於找到一個正直的人了。我已經在這裡等了五分鐘了,看看會不會有人肯幫助這位跌倒的老太太。你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

  這件事情讓我們看到群體精神是如何被誤用的——那個隱藏在角落裡的男人儼然已經將自己化身為評價他人行為的法官了。他確實具有明辨善惡的能力,卻居然不會伸手拉那位老太太一把。

  在很多複雜的情況下,我們也很難衡量一個人社會感的強弱。我們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做一個徹底的調查,一旦完成這樣一個調查,我們就不會繼續在評價人性的黑暗中踽踽獨行。

  為了正確地評價這些模稜兩可的例子,我們需要採取一種更為務實的方法。在個體心理學裡,這樣的方法就是從社會有用性和是否有利於全人類(即「大眾福利」)的角度出發進行評價。我們一旦採取了這樣的一種方法,就能輕易地對所有情況下的人類行為做出正確的評價。

  每一個個體活動都會體現出或大或小的社會感,這些活動明顯包括他們的外在習慣,他們看待其他人的角度,他們握手的方式,抑或他們的講話習慣。不管怎樣,我們總會本能地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整個性格特徵。偶爾,在潛意識層面上,我們也會從他們的行為中尋找到具有深刻影響意義的結論,進而改變我們的觀點。

  在以上討論中,為了避免犯下某些嚴重錯誤,我們只是將這樣的人類本能帶到意識層面上進行思考。而正是因為它是存在於潛意識層面的,所以我們就有方法檢驗和評估它,並減少評價偏見(這種偏見早在我們的潛意識具有評價能力時,就已經產生,而這種潛意識是超越我們的控制能力的,是我們沒辦法修改的)。

  再次強調一下,將個體獨立抽出生活背景進行評價是無意義的。一旦我們將某種獨立的現象扯出個體的生活,進而做出單一評價(我們在只關注個體身體狀況、環境和成長曆程時往往容易犯下這種錯誤),必定會踏上歧途。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極大地減輕了人類肩上的負擔。

  我們的自知之明越多,行為就越理智,就越能跳出生活看待世界。我們的方法讓深入分析成為可能,並對他人產生正面的影響,特別是兒童,還讓他們從命運的僕人變為主人翁。

  從這個角度上看,沒有人會單純因為擁有不幸的家庭或者暗淡的個人經歷而陷入終身痛苦之中。光是人人都擁有這種簡單的覺悟,我們的文化就會朝前邁出一大步,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成長為無所畏懼、有意識的人——他們終歸會成為自我命運的主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