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的作用

2024-10-11 12:48:55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在全面評估兒童面臨的生活困難後,我們將不難發現他們的應對方法通常是不恰當的,那時,他們的思考方式僅經歷了短暫的發展期。他們發現,自己必須適應現實生活的法則。

  但是,他們的適應能力還是幼稚的,生活對他們就像是一場漫長的實驗,每一次錯誤的環境應答都是一次糾正錯誤、獲得進步的嘗試,觀察他們在特定環境下的行為方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這些應答行為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精神的實質。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樣的事實,即任何個體的反應,如對社會的反應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兒童在發展精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常會阻礙或扭曲他們的社會感。這些問題可以被分為兩類。第一類問題源於兒童物質環境的缺陷,比如經濟、社會、種族或家庭環境的異常;第二類問題與兒童的身體缺陷有關。

  我們的社會文化很注重健康和缺陷,因此,那些軀體缺陷明顯的兒童肯定面臨著更多生活挑戰,包括行走能力發展滯後、語言功能發育遲緩和長期動作笨拙的兒童。他們的大腦功能也比正常人發育要緩慢。

  

  生活中到處可見跌得鼻青臉腫、行動笨拙和行為遲緩的兒童,他們帶著身體和精神的負擔,忍受著他人的同情,因為世界根本沒有把他們的需求放在眼裡。這種發展會引起很多問題。

  當然,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這些兒童還是有可能克服自身殘疾而不產生負面的精神後果的,前提是這些殘疾尚未給兒童造成深刻的傷害以至於延續到成年。此外,如果我們將經濟因素納入考慮範圍,這種情況還可能變得更加複雜。

  對涉世未深的兒童來講,人類社會法則就像是一本尚未打開的書,他們用懷疑和猜忌的目光看待身邊發生的事情,並傾向於避免接觸這些事情以及逃避生活任務。他們能敏銳地感受到人性的敵意,但這種敵意常常會被無意識地誇大。他們對生活的黑暗面而非光明面更感興趣。

  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總會過分誇大任何一面的作用,因此,他們陰暗的生活態度可能是終身的。他們渴望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當然,他們更會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不是別的事情。生活必須承擔的義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責難而不是一種刺激。很快地,他們就與別人產生矛盾,而且這種矛盾隨著他們的敵意加深而更劇烈。隨後,他們開始神經質般小心翼翼地判讀生活事件,偏離真實生活軌跡並越來越遠,最終只會徒增煩惱。

  當父母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對子女的關愛時,類似的問題也會出現。無論什麼時候出現這種問題,它都會對兒童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後果。兒童將牢牢地堅信錯誤的觀念,以至於他們甚至不能感受到別人的關愛或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愛,因為他們本性里沒有建立關愛這一概念。

  教導那些成長於缺乏愛或不善於表達愛的家庭的孩子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他們對生活抱有逃避的態度,躲閃所有的愛和情感。父母、教師和其他成人的考慮不周也可以造成同樣的後果。他們告訴孩子,愛和關心是不正常、荒唐和懦弱的。

  例如,許多兒童曾經被告知,溫柔是軟弱的表現。這種逃避現實的態度在那些曾經被嘲笑的兒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由於擔心表達愛意會被嘲笑,他們害怕表達自我感情。他們也拒絕正常的關愛,認為它是奴役或腐蝕人們的一種工具。

  愛的能力可能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野蠻的教育抑制和壓迫了所有關愛。兒童開始逃避生活的環境,並一點兒一點兒地丟失了對精神和靈魂發育至關重要的人際交往,一旦他認識的人向他表示親密,兒童將與這位朋友建立最為深厚的友誼,這導致有些人的社會聯繫永遠不會超過一個人。

  當一名飽受忽視的男孩注意到母親僅關心弟弟後,他會通過千奇百怪的方式補償童年丟失的那份溫暖和關愛,這種方式暗示了他可能會經歷哪些生活困境。毫無疑問,他的成長過程會充滿困苦。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多關愛也會造成跟缺乏關愛一樣的後果。被嬌慣的兒童就像缺乏愛的兒童一樣,飽受生活困苦的糾纏,他們過分地渴求別人的關愛,這種難以被滿足的欲望將他們與別人綁在一起,阻礙了個體的前進發展。隨後各種錯誤的生活經歷使他們過度估計關愛的價值,並得出這樣的結論:成人必須為兒童付出關愛。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名兒童可能會對父母說:「因為我愛你,所以你也一定要愛我。」這種話語在家庭中很常見。一旦兒童認識了這個「道理」,就會更多地向父母索要關愛,增強自己對父母關愛的依賴性。

  人們必須經常警惕這種對某一家庭成員過分依戀和關愛的傾向。毫無疑問,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利於他們的未來發展,這使得他們為了獲得他人的關愛而不擇手段,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絞盡腦汁,用盡一切方法。他們企圖顯示自己比對方(兄弟或姐妹)高人一等,或者忙於搬弄是非。

  事實上,這些兒童還會煽動他的同伴犯錯,從而使自己成為父母喜愛和讚揚的焦點。他們還會向父母施加社會壓力,將父母的視線扭向自己。他們千方百計地努力,直至出盡風頭,讓自己感覺高人一等。他們可能好吃懶做或行為惡劣,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強迫父母在自己身上多花時間。有的兒童會想方設法成為三好學生,接受大家羨慕的眼光。

  我們可以認為,一旦精神模式固定下來,所有手段都可以成為兒童索求關愛的方式。為此,他們可能會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但也可能表現出很優秀,令人稱讚。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們索求關愛的目的要麼通過缺乏教養的方式表現出來,要麼通過得體的良好行為表現出來。

  在嬌生慣養的兒童中,有一類兒童可能面臨著一帆風順的成長過程。他們的潛能和能力被善意的行為所扼殺,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允許承擔自己的責任,也沒有經歷任何有利於成年生活的事情。沒有人教他們如何與那些真正關心自己的人建立關係——當然,兒童期逃避人際關係的行為造成了成年期建立人際關係的困難和錯誤。

  這些兒童對生活完全缺乏準備,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機會試著克服困難。一旦他們踏出溫室,不再是自己王國里的小王子或小公主時,他們將不可避免地遭受辛酸的失敗和沮喪,再也沒人給予過度的「理所當然」的照顧、關心或保護。

  所有的這一類問題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或多或少地使兒童與生活孤立開來。比如,患有飲食疾病的兒童對營養的看法與正常兒童不同,這造成了他們發育的巨大差異;天生器官缺陷的兒童過著古怪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最終使他們與社會分隔開來。

  有的兒童不清楚自己應該如何適應器官缺陷,從而選擇了逃避。他們既不懂得如何交朋友,又不能加入同伴的遊戲中。他們要麼嫉妒同伴,要麼貶低遊戲的價值,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

  生長環境對兒童的要求過嚴也會引起孤獨感。對這些兒童來講,世界處處充滿不友善的眼光,他們堅信生活就是一段糟糕的經歷。他們要麼假定在生活面前他們必須保持沉默,要麼把自己看作一名鬥士,必須隨時對付充滿敵意的環境。這些兒童發現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異常艱辛。

  不難理解,他們一般會盡力保護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他們的思想高度焦慮,拼命地逃避所有可能侵犯個人領域的行動。他們神經質般小心翼翼地企圖繞開所有的困難,而不是放手一搏。

  另外一個提示兒童社會感缺乏的常見特點就是:他們常常將自己看得比別人重要。顯然,這種品質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消極態度。除非這些兒童能夠找到一種改變自己錯誤行為模式的方法,否則他們將難以過上幸福和充實的生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