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
2024-10-11 12:48:51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所有嬰兒都或多或少地依賴群體的幫助,他們面臨著一個時而給予,時而索取,時而適應,時而奮鬥的世界。人類本能的實現受到各種困難的阻礙,這些困難使我們感到痛苦。
人類很早就意識到,他們有可能更容易滿足自己的需求,更輕鬆地應對生活的困苦,但必須整合自己的童年經歷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人類的精神總是在不斷地評估生活狀況,進而在最大程度滿足人類本能和遭受最小損害這兩方面做出權衡。
這導致兒童誇大開門或搬重物所需的體力,或向他人發號施令並要求服從的權力,他們開始萌生成長的渴望和比他人更強大的想法,他們生活的主要目標變成了「支配周圍人」。長輩們雖然認為兒童在社會的資歷尚淺,但同時由於兒童是弱勢群體而不得不履行撫養的義務。
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可能表現出以下兩種行為:其一,兒童可能模仿成人的行動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其二,兒童表現示弱行為,讓成人以為自己應該義不容辭地給予幫助。我們以後將屢屢看到兒童身上表現出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傾向。
性格類型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有的兒童選擇不斷地發展自身能力,通過勇敢和果斷的行動獲得別人的認可;但有的兒童選擇利用自身的軟弱作為籌碼,藉此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我們只需留意兒童的態度、言語和舉止就能夠區分他是哪種性格。僅當我們將每一種性格類型放到相應的生活環境中時,我們才能理解它們的真正意義。兒童的生活環境通常可以通過觀察相應的行為來推測。
盡力彌補自身的軟弱是兒童發展的根基,缺陷感促使我們鍛鍊個人才華和發展自我能力。不同兒童面臨的生活困境大不相同。有時候,兒童面臨著充滿威脅的環境,這使他們認為世界到處充滿敵意。
這種極端的觀點歸因於兒童的片面思考。如果他們的教育不能糾正這種錯誤,這些兒童的性格將繼續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他們對世界的敵對印象將體現在每一個困難中。這在那些具有先天缺陷的兒童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跟普通人相比,他們對周圍事情的態度截然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器官自卑感」,包括行動困難、個體器官缺陷或因抵抗力低下而容易感染疾病。
除了器官缺陷,其他原因也可以阻礙兒童認識世界。不合理的家庭要求(或錯誤的管教方式)給兒童帶來的傷害不亞於肉體缺陷。正當兒童奮力適應環境的時候,他們卻發現前方道路充滿了重重障礙。對那些生長在垂頭喪氣、悲觀厭世家庭的兒童更是如此,他們將很快地受到家庭錯誤氣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