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孤立

2024-10-11 12:44:41 作者: 唐島漁夫

  兩次柏林會議,歐洲外交專家俾斯麥上下其手,苦口婆心,終於為列強們也為德國爭取到了一個難得的戰略和平機遇期。利用這個機會,列強們終於可以放心地擴軍備戰,苦練內功。

  因為大家都知道,俾斯麥所製造的和平假象,只不過是暫時的。

  這樣的外交成果,就像絢爛的煙花一樣短暫而不靠譜。

  誰要真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誰就太傻了。

  首先來講,柏林會議中沒有撈到太多好處的沙皇俄國首先就不服氣——辛辛苦苦打贏的俄土戰爭,結果波赫丟給了奧匈帝國。聯想到幾十年前,克里米亞戰爭中奧地利人試圖吞併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幾乎得手。合著俄國人在前面賣命,奧地利人就在俄國人屁股後邊撿現成的。無論輸贏,總是奧地利人得利?

  

  可是,奧匈帝國也是一肚子火啊,這個波赫完全就是個燙手的山芋,名義上還是土耳其人的地盤,奧匈帝國占領的名不正言不順。而且波赫問題十分複雜,單是民族成分上就有塞族、克族、穆族之分,信仰上有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完全就是個火藥桶。自家內部民族都還理不清楚,還不斷往肚子裡吃進這些分分鐘把天捅個窟窿的孫猴子。不得不說,當年的外交家梅特涅之後,奧地利的國際視野越來越差勁。所以,一邊倒地跟著俾斯麥混日子,也算是奧匈帝國以不變應萬變的一種江湖生存術吧。

  火藥桶之說,完全有理有據。

  巴爾幹諸小強國,個個胸懷大志。

  塞爾維亞獨立之後,杜尚大帝的後人們馬上就推出了一個「大塞爾維亞主義」,旨在將散落在各地的塞族人團結在一起建立一個更龐大的國家。而且不僅僅是塞爾維亞祖上闊過,保加利亞人的祖上也不遑多讓,「大保加利亞主義」更是希望能夠擴展自己的疆域直到保加利亞歷史最大地盤;與此同時,羅馬尼亞人也沒閒著,羅馬尼亞人的這個國名首先就有點僭越了,連希臘人都沒敢自稱「羅馬尼亞」,你居然國號「羅馬尼亞」。這就相當於是朝鮮人獨立自稱大漢帝國沒什麼區別。但羅馬尼亞人自認繼承了當年羅馬和達契亞人的往日容光,並且居然對奧匈帝國的特蘭西瓦尼亞「故土」提出了領土要求。

  小國如此,大國更是不甘於接受歐洲當時的版圖現狀。

  於是,列強們兩兩私下結盟,蔚然成風。

  1879年,德奧秘密結盟;

  1881年,為了安撫俄國人那顆受傷的心,俾斯麥主導三皇同盟再結盟;

  1882年,義大利人和法國人因為搶奪北非翻臉,德奧意三國因此結盟;

  1883年,羅馬尼亞自稱受到俄國人騷擾,於是德奧羅三國結盟。

  有人問了,歐洲大陸就由著俾斯麥這麼折騰,英國人在幹嗎?

  英國人其實也沒閒著,外交戰線上他們搞出了一個「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所謂的光榮孤立,雖然是在19世紀末由加拿大人總結出來的,但事實上英國人在19世紀整個後半葉,都在奉行這個政策。從字面意義上來講,「光榮孤立」似乎在說英國人只是注重海權和殖民地的控制,並不太關心歐洲大陸事務。然而事實上,歐洲大陸歷次分贓表演,都沒有少了英國人的身影。

  所以,我們用一句古語來總結所謂的「光榮孤立」——隔岸觀火,火中取栗。

  英國人的光榮孤立,實際上在當時的歐洲外交界棋高一著。明面上,英國人對俾斯麥的折衝樽俎並沒有太多干涉,但是只要事態上出現不利於自己的苗頭,英國人就會立刻趕到事發現場。因為英國人清楚,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德國人。英國的作風,也在某種程度上深刻地影響了今天的美國。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當年英國人標榜的「光榮孤立」,就能夠更加深切地領會如今美國人的外交戰略。

  這一時期,一直和英國人套近乎的,就是法國。

  因為法國內心太驕傲了,他們沒有想到如今居然被德國騎在頭上拉屎拉尿。普法戰爭中上台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雖然在明面上宣揚自由、平等、博愛。但是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奇恥大辱壓在所有法國人心頭,有朝一日要向德國人全面復仇,這是法國上上下下的共識。所以,在普法戰爭慘敗的情況下,一群冒險家、教士、軍人們組成的基層殖民開拓團,反而讓所謂的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生意好得出奇。法蘭西本土雖然干不過德國,但算上殖民地的筋頭巴腦之類的,綜合國力上法國人並不怎麼輸德國。

  幾十年來,俾斯麥的大陸外交體系一番折騰,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俾斯麥深知樹大招風,出頭的椽子先爛的樸素真理,無論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新生的德意志帝國都太拉風了。這種全球擴張的態勢,不僅使英國人感到深深的威脅,所有歐洲列強都對德國人抱有敵意。所以,俾斯麥的各種結盟,其實是源自他內心對德國外交那種深深的危機感與不安全感。俗話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這就是外交戰線孤立法國的唯一理由。

  俾斯麥如果不主動四面出擊孤立法國,歐洲列強萬一反過頭來孤立德國呢?

  似乎理由更加充分吧?

  然而,有一件事情,最終成了壓垮俾斯麥大陸外交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1888年,九十一歲高齡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駕崩。老爺子太高壽,直接就把自己的兒子福都給享完了,當了一輩子皇太子的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Ⅲ),繼位新皇才三個月就撒手人寰。

  同年6月,威廉一世的長孫,年僅二十九歲的威廉二世(William II)上台。

  威廉二世出身高貴,他的爺爺是威廉一世,他的姥姥就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這樣的人,無論他怎麼努力做到平易近人,禮賢下士,都不可避免地帶著那種與生俱來的傲慢。

  威廉二世,非常不爽俾斯麥。

  1890年,威廉二世硬逼著俾斯麥辭職。

  同年3月,俾斯麥辭職,從此遠離了德國政壇。

  威廉二世接棒德國外交戰線,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充分體現了自己的個性,他確實證明了自己不走尋常路。讓俾斯麥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威廉二世疏遠了俄國人,卻剃頭挑子一頭熱地想採取親英路線。與此同時,還片面強調奧匈帝國,義大利兩個並不那麼能夠擺的上檯面的蹭飯吃的朋友。令人忍俊不禁的是,為了同英國人結盟,德國人甚至採取了威脅與恐嚇的方式。

  很顯然,英國人絕對不吃這一套。

  威廉二世,也最好別跟我提你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身份。維多利亞女王這輩子生了一堆孩子,這些二代或者三代的女兒們紛紛嫁入歐洲各王室,這才有了維多利亞女王身後「歐洲老祖母」(the grandmother of Europe)榮譽稱號。像威廉二世這樣的外孫,重外孫們,維多利亞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關鍵是,事態已經太過明顯了。

  俾斯麥不在了,德國人已經不願意甘於做一個歐洲大陸協調員和救火隊長的角色,威廉二世想要的就是稱霸歐洲大陸——西邊反法,東邊抗俄。如此一來,歐洲大陸必然出現一個統治性的強權。這就更不用說,德國人在海外殖民地上也在四面出擊了。況且說,德國人在「求歡不成」的情況下,威廉二世已經惱羞成怒了。

  而且,很長時間以來,歐洲大陸在俾斯麥的苦心經營之下,大國與大國,大國與小國之間儼然已經成了連環套,要想拆解開來,英國人可能需要一場戰爭。

  其實邏輯也很簡單。

  英國人想揍德國,但因為三皇同盟,不能跟俄國人同時宣戰;俄國人不想在外交上花腦筋,只想用武力奪取巴爾幹和黑海,但又礙於英法不跟俄國一條心;法國人想找英國結盟,但英國人又口口聲聲「光榮孤立」。

  另外一邊也是同樣的連環套。

  奧地利人想好好修理一下波赫,但又不敢得罪俄國人;俄國人想整合巴爾幹東正教和斯拉夫勢力,但又要看德國人的臉色; 德國人有心在全球全面出擊,又必須要利用大陸均衡外交體系表演給英國人看自己的人畜無害。

  可惜啊,俾斯麥絞盡腦汁搭建的外交小宇宙,就這樣被威廉二世毀掉了。

  英俄都想大幹一場,德國人卻又適時地疏遠俄國,讓一切連環套從根子上有了快刀斬亂麻的可能。

  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是1894年俄法秘密結盟。

  俄法分別處於歐洲大陸的兩端,兩家從地緣關係上講,無論愛還是恨,發生的概率就很低。英俄衝突最多的地方在近東和中亞,而並非巴爾幹。那麼法國的實力今非昔比,和俄國的衝突就更少了。至於說當年的拿破崙戰爭俄法大戰,那只是千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所以,在德國一家獨大的情況下,兩家並沒有多少根本性的利益衝突,結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一結盟不要緊,讓歐洲大亂鬥的可能性急劇上升。

  我們不妨反過來想,一旦波赫有事,奧匈帝國必然出兵鎮壓,奧匈鎮壓,就必然給了沙皇俄國以全面接管巴爾幹的口實。本著德奧意一體的關係,德國人和義大利人必然加入戰團。英國和德國,法國和義大利,恰好就是捉對廝殺的態勢。

  這其中,俄奧是天敵。法德是死敵,英國和德國,則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海權與陸權的臨時不共戴天之敵。

  一場大戰,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俾斯麥的預言,也即將印證我們的猜測。

  公元1897年,威廉二世最後一次拜會俾斯麥,俾斯麥向這位年輕的皇帝發出了自己的戰爭威脅——巴爾幹那些該死的傻帽們,總有一天會將整個歐洲拖入一場大戰(3)。

  第二年,八十三歲的俾斯麥溘然長逝。

  歐洲內部,俾斯麥組織的第一次柏林會議的成果已經蕩然無存;

  歐洲之外,俾斯麥組織的第二次柏林會議,世界殖民地體系也面臨崩盤。

  對外,早早就有人開始破壞世界殖民地體系的均衡外交。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一直以來標榜自由民主人權解放的——美國。

  美國人在1898年,以「緬因號」問題而向冢中枯骨一樣的西班牙開戰。順勢搶下了西班牙人手中的波多黎各、古巴,還有東南亞的菲律賓等殖民地。很顯然,美國人這種拳頭大有理的老殖民地再分配方式,極大地刺激了新興的霸權國家。

  比如亞洲的日本,歐洲的德國、義大利。

  關鍵是,緬因號的問題,到今天都還是一筆糊塗帳。美國人自導自演的成分,要遠遠高於西班牙人主動挑釁的可能性。

  世界殖民體系即將天下大亂,最擔心的毫無疑問還是日不落的英國。

  1902年,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後的第二年。此時英國的漢諾瓦王朝已經壽終正寢,代之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夫家——同樣來自德意志的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House of Saxe-Coburg and Gotha)上台。

  老謀深算的英國人下出了出人意料的一步棋——同日本結盟。

  奉行「光榮孤立」幾十年的英國人,一出手居然就選擇了一個亞洲盟友。

  實際上,完全就是明牌,徹底的陽謀。

  英國人知道,沉迷於「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人短期內已經很難再次成為歐洲大陸一家獨大的強權。因此,如果要做好準備胖揍德國人一場,就必須要防止對俄國人養虎為患。否則,又是按下葫蘆起了瓢的老調重彈,英國人搞不好又為俄國人做了嫁衣裳。所以,利用日本在遠東和中國問題上和俄國人的矛盾,利用日本在背後鉗制俄國,英國人才能放心大膽地和俄國人約會,牽手,洞房。

  我們知道,兩年之後,日俄戰爭就爆發了。

  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英國人外交上的睿智。

  結盟的頭一旦開了,也就剎不住了。

  1904年,英法結盟;

  1907年,英俄結盟。

  最終,歐洲兩大幫派正式形成。德奧意的「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對上了英法俄的「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