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病夫

2024-10-11 12:44:34 作者: 唐島漁夫

  對於當時的歐洲列強來講,有兩個問題是它們必須要儘快制定規則的。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對外,另一個是對內。對外,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一定要體現在列強對世界的瓜分之中;對內,奧斯曼帝國比之幾十年前更加羸弱不堪,如何來切分這個「西亞病夫」,又一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切分奧斯曼帝國的問題上,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有自己的一本帳,唯獨沙皇俄國表現最積極。一來,為搶奪黑海的出海口,將克里米亞戰爭中未竟的事業進行完畢;二來,巴爾幹半島地區的諸多民族很多都是南部斯拉夫民族,廣義上跟俄羅斯人都算斯拉夫人。而且從宗教上看這些民族包括已經獨立的希臘都信仰東正教,以東正教領袖自居的俄國人覺得責無旁貸,要吞併也是俄國人來吞併,輪不到別人插手;此外呢,長期以來沙皇俄國還自視為東羅馬帝國的事業接班人,因此收復故土尤其是奪回東羅馬首都伊斯坦堡(新羅馬),就成了歷代沙皇的至高理想。

  正因為如此,一直想在黑海和巴爾幹地區有所作為的俄國人,就一定和奧匈帝國會產生利益衝突。如此一來也就重新回到了老問題,德國人從中間如何調節奧俄之間的關係?一旦擦槍走火,德國人到底隊站哪邊?

  關鍵是,俾斯麥的外交策略還有一條「拉英」。

  首先來講,英國人在巴爾幹也有利益,獨立不久的希臘,一直在英國人和俄國人之間左右搖擺,英國人控制希臘的一個理由,就是為了保護近東的商路。比如埃及(1)、敘利亞等等。此外,英國人在中亞已經到達了伊朗、阿富汗一帶,同俄國人已經真刀真槍地對峙上了。如果俾斯麥默認俄國人對巴爾幹的掌控,德國又如何才能保證英國人的利益呢?

  換個角度看,德國人本身最急迫的是到海外搶奪殖民地,而對巴爾幹問題不太感興趣。但對更加偏向於爭奪陸地利益的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來講,即將倒塌的奧斯曼土耳其是兩者誰也不想錯過的好飯局,尤其是俄國。那麼英法雖然更多地在開拓海外殖民地,但他們同樣想保證自己在近東的基本通商權益,並且希望繼續捍衛英法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戰果。

  就在這種糾結之中,出事了。

  1875年,由於天災人禍,奧斯曼帝國下轄的波赫地區(Bosnia and Herzegovina)其中的黑塞哥維納爆發起義(Herzegovina uprising)。起義很快從波赫蔓延到了奧斯曼帝國名義統治下的黑山(Montenegro)。這場轟轟烈烈的民族獨立運動繼續向東,當時的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兩個公國已經合併,並以共同的「羅馬尼亞」(Romania)的名義宣布獨立。在兄弟國家們的感召之下,歷史上一直有英雄主義情懷的保加利亞也奮起反抗。

  一時之間,巴爾幹地區兵荒馬亂。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巴爾幹人民一出手,奧、英、俄等列強們坐不住了。本來東方問題就像是一道大餐,一群垂涎三尺的食客們還沒有大快朵頤,怎麼跑過來一群叫花子居然搶先動了筷子。列強們越想越覺得心裡不是味兒,怎麼輪也輪不到你們這幫泥腿子坐天下吧?

  於是,列強們紛紛根據自己的利益加入戰團。

  沙皇俄國更是不甘人後。

  1877年,沙皇俄國以保護基督教,支持斯拉夫人民的正義行動為口號,正式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再次掀起俄土戰爭。巴爾幹諸小強國當然也抓住了救命稻草,塞爾維亞、黑山、羅馬尼亞,包括保加利亞武裝勢力,紛紛站在沙皇俄國一邊,向奧斯曼土耳其宣戰。

  戰爭的結果當然沒有懸念,西亞病夫輸了個一塌糊塗。

  1878年,沙皇俄國同奧斯曼土耳其簽訂《聖斯特法諾和約》(Treaty of San Stefano)。然而,俄國人的吃相又一次表現得極其難看,引發了以奧地利、英國為首的列強們的集體不滿。

  奧地利,英國想制衡俄國,但是俾斯麥的外交戰卻構思得更加宏大,俾斯麥想用全歐洲的力量制衡英、法、俄。於是在俾斯麥的斡旋之下,英國、奧匈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義大利王國、沙皇俄國、奧斯曼帝國等國代表齊聚柏林,重新就俄土戰爭的結果進行磋商。列強們一起跑過來維持歐洲秩序,俄國人只能是吃了個啞巴虧,列強重新簽訂了《柏林條約》(Treaty of Berlin 1878)。

  《柏林條約》是一個十分奇怪的和約。

  這並不是一次因為列強戰爭而促成的條約,而是一次旨在防止列強戰爭而談成的條約,這在歐洲歷史上堪稱前所未有的一幕。巴爾幹雖然距離英國千里遙遠,但英國人卻對俄國人的起勢表現出了十足的警惕,在這次會議上,英國代表第一次突破了國際和談使用法語交流的慣例,全程態度強硬地使用英語闡述觀點。

  《柏林條約》討論的問題,主要圍繞新生的巴爾幹諸小強國家前途命運。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主談的各方列強,居然都是巴爾幹之外的國家。雖然同為歐洲人,但大國就像對待殖民地國家一樣,隨意地用切割地圖的方式對小國們的版圖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劃分。

  只不過,即便如此,小國們依然從夾縫中得到了自己的利益。

  《柏林條約》承認了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的獨立,三者後來分別在1881年、1882年、1910年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王國。保加利亞雖然依然屬於奧斯曼帝國,但獲得自治地位;只不過俄羅斯想把保加利亞當成保護國,並且希望建立一個包括馬其頓在內的「大保加利亞」的計劃破產;最早起義的波赫依然沒有獲得獨立,它在名義上依然屬於土耳其,但卻由奧匈帝國代為占領和管理。

  受到傷害最大的是沙皇俄國,他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但俄國人並沒有拿到想要的東西,只是象徵性地得到了一些軍事實際占領區,且突破了克里米亞戰爭中對俄國人在黑海的一些限制。

  在俄國人看起來,外交專家俾斯麥,實際上拉了一次十分明顯的偏架。

  如此一來,戰前所達成的「三皇同盟」,名存實亡。

  轉而,列強們開始進入兩兩秘密結盟的暗戰時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