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841步槍

2024-10-11 12:44:18 作者: 唐島漁夫

  「血與鐵演講」相當於是一次戰前動員,普魯士人很快就開始了統一的步伐。

  德意志統一的序曲,是「普丹戰爭」(Second Schleswig War)。

  普丹戰爭,又被稱為「第二次什勒斯維希戰爭」,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在公元1848年還爆發了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First Schleswig War)。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我們知道,想當年丹麥人也曾經是早期的北歐小霸,在「卡爾馬同盟」時期,丹麥人曾經揮師南下,拿下了原屬於德意志王國地盤中的什勒斯維希與霍爾斯坦(1)。

  但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如今的丹麥早已今非昔比,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丹麥人就站錯了隊。當時丹麥人跟著拿破崙搖旗吶喊,最後導致了在戰爭中丹麥海軍被英國人打得損失大半。戰後的維也納會議對丹麥人進行了清算,將原屬于丹麥王國的挪威,交給了瑞典。從此之後丹麥王國的版圖中就失去了挪威(除了冰島和格陵蘭),而瑞典則同挪威合併成了新的瑞典王國。

  丹麥走向衰落,很快就被身邊的普魯士盯上了。

  於是,什勒斯維希的問題被舊事重提。

  當時的現實情況是,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什勒斯維希雖然在語言上有德語、丹麥語等種類,但在人種上已經大多數都是丹麥裔。而霍爾斯坦,丹麥人則並沒有消化掉,基本上還是說德語的德意志民族。那麼丹麥人的想法是,既然如此,丹麥裔的什勒斯維希回歸丹麥總可以吧。但丹麥人的想法遭到了當時的德意志邦聯的唾棄,德意志人認為什勒斯維希與霍爾斯坦是一體的,不應該分開。

  於是,一言不合就開打。

  這場戰爭最後持續了幾年,雙方總共陣亡幾千人,並於1852年簽訂了《倫敦議定書》(London Protocol),議定書規定什勒斯維希與霍爾斯坦兩個公國作為一個整體永不分離。

  當然,如果鐵了心要恃強凌弱,總是還能夠找到藉口的。

  1864年,普魯士人總算是找到了一個好藉口同丹麥再次開戰。普魯士還拉上了奧地利一起,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共同利益。

  普丹戰爭爆發。

  普丹戰爭,其實單憑普魯士的力量也可以完虐丹麥。

  普丹戰爭的時代,比克里米亞戰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軍事革新也集中體現在了槍械製造水平的提高。當時的普魯士軍方,已經拿到了一種叫作德萊賽M1841針刺擊發槍(M1841 Dreyse needle gun)的武器,並且秘而不宣。

  所謂的德萊賽M1841針刺擊發槍,是世界上第一種後裝式的新式擊發槍。這種槍的最典型特點就是,子彈已經不需要從槍口處裝入槍膛,而是在槍管後端上膛。那麼配合這種後裝式裝彈特點,紙殼彈也無須再用牙齒咬開,火藥就和紙殼彈整合成了一個整體。子彈擊發的時候,槍膛後部設計了一個撞針,撞針刺破紙殼彈後部的彈藥,則子彈就可以順利發射出去。

  如此一來,M1841的裝彈效率極大提升,並且由於子彈由後部裝入,因此已經無須士兵站起來用推桿從槍口處往裡推子彈。這樣一來就簡化了裝彈流程,士兵們不用頻繁起身,還可以在臥姿、跪姿、站姿射擊模式之間隨意切換。

  這樣的槍械革新,已經非常接近今天我們看到的制式步槍了。

  毫無疑問,M1841步槍的問世是劃時代的。

  然而真實情況是,俾斯麥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奧地利一起參戰。

  實際上,奧地利的參戰怎麼看都是別彆扭扭的。首先奧地利和丹麥在陸地上就完全不相連。奧地利,普魯士與丹麥的關係,有點類似於北宋、遼與金的關係,或者說類似於南宋、金與蒙古的關係。即便是聯遼抗金,或者聯金抗蒙,最後打下來的江山也不接壤,宋朝也肯定撈不到好處。此外,對於奧地利來講,自身都還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境內的波希米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就不說了。第二大民族的匈牙利人一直在搞事情,希望能夠獨立,或者至少是在政治上獲得與奧地利人平起平坐的權力。

  如今在這個節骨眼上,奧地利人居然跟著普魯士人一起出兵。

  不得不說,奧地利人為了保全自己在德意志邦聯的面子,連里子都不要了。

  當然,大國們的態度同樣很重要。

  俾斯麥的外交原則是,絕對不同時得罪一個以上的歐洲強國。當時的英國政府,害怕德國人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海權崛起,因此整體上持反對態度。但同德意志漢諾瓦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英國王室,卻對俾斯麥持支持態度;同樣首鼠兩端的還有俄國人,俄國人雖然不希望普魯士擴張,但因為自身實力的問題,他們只敢吼一下抗議,而不敢直接援助丹麥;法國的拿破崙三世,則被俾斯麥的外交政策搞得有點暈頭轉向,他在表態中表示不支持丹麥。

  實際上,在最終的普丹戰爭中,奧地利人壓根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因為新式武器的參戰,讓普魯士人很快掌握了戰場主動。況且,面對丹麥這樣的弱旅,普魯士人還犯不上大開殺戒,血流成河。

  這一次的雙方陣亡人數,甚至還遠遠小於上一次。丹麥軍人戰死了一千五百人左右,而普奧聯軍一邊,傷亡和被俘的總數加起來,只有一千七百人左右。

  戰後分贓,普魯士得到了什勒斯維希,奧地利得到了霍爾斯坦。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