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

2024-10-11 12:44:20 作者: 唐島漁夫

  奧地利人顯然是被耍了。

  為普魯士人火中取栗,得到了霍爾斯坦。

  但,只是名義上很爽。霍爾斯坦跟奧地利之間遠隔關山,怎麼去有效治理呢?況且什勒斯維希跟普魯士之間恰好又隔著一個霍爾斯坦,普魯士人有著和奧地利人一樣的管理難題。

  地理上的犬牙交錯,這只是俾斯麥為接下來戰事埋下的一次伏筆。

  普魯士和奧地利,因為兩地行政的問題出現不少摩擦。況且,積累了幾百年的關於德意志王國話語權的問題讓雙方的積怨總爆發。此外,還有新教與天主教的那點心結。

  普奧戰爭(Austro-Prussian War),又是一觸即發。

  德意志內訌,邦內小國紛紛站隊,有些話語權比較重的則出來調停,如薩克森、巴伐利亞等等。但這場龍爭虎鬥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俾斯麥看來,是絕對需要在德意志內部一戰而定江山的。

  這事,是統一非常關鍵的一步。

  外部來講,首先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普魯士置身事外反倒落了個白璧無瑕。奧地利先保持中立,後又不顧江湖道義地在喀爾巴阡山陳兵八萬,隨後又趁亂占領多瑙河下游的兩個公國。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實話講,歐洲列強沒一個好東西,但能夠在同一次戰爭中玩得如此拙劣,而且還是得罪了最喜歡記仇的沙皇俄國,這事並不是那麼好玩的,所以,沙皇俄國是支持俾斯麥的,況且俾斯麥還在波蘭問題上一邊倒地討好俄國人;再看法國,法國也不用多說了,因為拿破崙三世這位顧盼自雄的皇帝,在第二次義大利戰爭期間曾經支持撒丁王國驅趕義大利北部的奧地利,這件事已經讓兩家結仇了。況且,俾斯麥還暗示拿破崙三世盧森堡可以隨時拿去,而威尼斯的歸屬,未來也未可知;最難辦的還是英國,英國人不願意普魯士人一家獨大,但是又覺得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爭端,總體來說算是德意志民族的家事。如果二虎相爭有一傷,從而分裂整個德意志民族以及大德意志的統一計劃的話,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倒是義大利,就不用多猶豫了,只有拿下了奧地利人手中的威尼斯,整個義大利北部才算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義大利同普魯士結盟,隨時準備出兵。

  其實,列強們根本就沒有來得及細想,戰爭就已經爆發了。

  接著,列強們根本就沒有來得及做出外交反應或反制,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因為整場戰爭,只打了七個星期,可謂兵貴神速。所以,普奧戰爭也被稱為是「七周戰爭」(Seven Weeks' War)。當然,後來的統一德意志,又把這場戰爭稱之為德意志戰爭。

  戰後,奧地利徹底被開除出德意志邦聯,邦聯也隨之而被解散。隨後在德意志邦聯的身後,信奉天主教的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與盧森堡相繼獨立。義大利人在南線戰場,雖然一直在被奧地利人按在地上胖揍,但卻跟著普魯士人撿了一個戰勝國的帽子,獲得了威尼斯。

  奧地利和普魯士,歐洲兩大強國的國勢徹底發生逆轉。

  奧地利戰敗,奧地利本國的匈牙利人勢力也撿到了槍,馬扎爾貴族們趁機對奧地利政府施壓,要求獲取更高的政治權利,於是在1867年2月,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國貴族共同掌管權的「二元帝國」——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

  1867年4月,普魯士主導之下,北德意志邦聯(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成立。

  特別值得一提得是,普魯士人沒有要求奧地利割地賠款。

  奧地利的所有一切照舊,失去的只是德意志地區的傳統共主地位。

  俾斯麥的外交戰略中,並不想為自己樹立一個德意志同族的敵人。這事,得不償失。而且如今已經解決了德意志內部的問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穩定歐洲霸主之位了。

  俾斯麥相信,只有更加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能讓德意志的民族情緒得到抒發。

  外交專家,需要一場立國之戰。

  立國之戰,最合適的靶子,莫過於法國。

  歷次歐戰,尤其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人和德意志人結下的梁子多了。

  更不用說,法國當時的皇帝拿破崙三世,還是一個情緒化的領導人。

  拿破崙三世在重建法蘭西殖民帝國的過程中,還算是步步為營,只是法國被英國定位成了唯一有志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國家。而在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中的拙劣表現,讓拿破崙三世里外不是人,奧地利看他不順眼,新生的義大利也覺得法國不爽。關鍵是法國人信奉傳統的天主教,無論是遙遠的耶路撒冷還是義大利的教皇國,拿破崙三世都認為法國人才是最正統的衛道士。在他任期內的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因為聖地保護權而起。而到了義大利統一戰爭時期,拿破崙三世更是不遺餘力地保護教皇國的獨立存在。

  所以,在普法戰爭爆發的戰前,英國人支持普魯士東鎮俄羅斯,西平法蘭西,對於普魯士的持續崛起樂觀其成。前提是,不要損害英國人的海洋利益;而奧地利則對法國人沒有任何好感,況且北德意志邦聯已經形成,普魯士的利益就是北德意志邦聯的利益,奧地利可再也不想去觸這個霉頭了;而對於當時的俄國來講,它在波蘭問題需要普魯士的支持,並且俾斯麥長期以來的媚俄政策,也十足地麻痹了俄國人。

  山雨欲來的時刻,拿破崙三世自亂陣腳,他在一次外交照會中提出,鑑於普奧戰爭期間,法國人保持了中立,普魯士王國應該把德意志人的巴伐利亞與黑森-達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在萊茵河西岸的領土交給法國人。

  俾斯麥的判斷是,讓德意志人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機會來了。

  因此,俾斯麥向巴伐利亞他們公布了這次外交照會。

  原本沒有加入北德意志邦聯的南部信奉天主教的德意志邦國,噤若寒蟬。

  普魯士和法國最終的翻臉,源於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

  當時在1868年,私生活混亂不堪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女王伊莎貝拉二世(Isabel II de Borbón)被革命派拉下了馬。此後,這位頂著伊莎貝拉名頭的女王逃亡法國,受到了拿破崙三世的庇護。然而就在同時,西班牙政府卻在討論讓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成員繼承西班牙王位的可能性。對於拿破崙三世來講,他絕對不希望自己的東邊和南邊同時出現兩個霍亨索倫王朝。

  於是,法國人與普魯士人的爭吵也開始了。

  外交辭令太過平和,不足以激起雙方的求戰欲,於是在一次的外交回函中。俾斯麥篡改了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對拿破崙三世的回電,語氣上的加強讓拿破崙三世怒不可遏,最終導致了法國人率先向普魯士宣戰。『

  這封回電,被後世稱為「埃姆斯密電」(Ems telegram)。

  埃姆斯密電事件之後,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爆發。

  普法戰爭對於普魯士人來說,又是一場摧枯拉朽的速勝。

  關鍵不在於法國人太弱,因為法國再弱,其國土也可以支撐打一打戰略縱深。

  真正的問題是,在普法戰爭的「色當會戰」(Battle of Sedan)中,拿破崙三世率領十幾萬法軍投降了。

  皇帝投降,這仗顯然就沒法打了。

  於是,普法戰爭從7月19日到9月1日,僅僅六周時間,法國皇帝就沒了。此時的義大利王國,在確認拿破崙三世被俘的消息屬實之後,果斷採取行動,兼併了失去庇護的教皇國。

  或許缺少勇氣,但不缺少運氣的義大利王國,就這樣真正實現了全境統一。

  三天之後,法國發生革命,法蘭西第二帝國結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French Third Republic)上台執政。

  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組織之下,普法戰爭繼續。

  但共和國也沒有什麼好辦法,9月4日新政府掛牌成立,僅僅到了9月19日,普魯士人就團團包圍了首都巴黎。普魯士人想像中的圍城打援也沒有怎麼實現,法國軍隊不是丟盔棄甲就是整建制投降,就這麼死乞白賴地撐到了1871年1月,月底共和國簽訂了投降協議。

  此時此刻,法國投降的對象,已經不是普魯士王國。

  因為,就在不久之前的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貴族以及高級軍事將領齊聚法國凡爾賽宮。就在這裡,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被擁立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帝國誕生了。

  從時間上看,德意志帝國的誕生,恰好伴隨著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消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