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盟戰爭

2024-10-11 12:43:03 作者: 唐島漁夫

  進入人生不惑之年的路易十四,終於品嘗到了專制的快感,霸權的高潮。

  經過了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的檢驗,在路易十四的心目中,英國不足為懼,瑞典鞭長莫及,荷蘭奄奄一息,西班牙已成冢中枯骨,德意志與義大利一盤散沙。如果說法國人還有什麼擔心的,那也只能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了。除了這個政權本身體量之外,他還在名義上保留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冠。只要奧地利人願意,他們隨時可以把這個「自古以來」的法理武器拿出來亮一亮。

  路易十四這麼想,也不算錯,問題是有點不合時宜。

  由於地緣政治的關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生存狀態跟西歐這幾個國家都不太一樣。西歐無論早期的西葡,還是晚期的荷英法,除了控制大西洋航線,壟斷海外貿易與殖民地利益之外,就是在西歐逐鹿中原,玩合縱連橫的好戲了。然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除了經常參與歐洲內部事務之外,對外還要面臨奧斯曼帝國的虎視眈眈。尤其是到了17世紀後期,消停了很長時間的奧斯曼突厥人又開始蠢蠢欲動,打起維也納盆地的主意來了。

  我們前文曾經分析過,維也納堪稱歐洲版的襄陽。維也納一丟,整個西歐乃至於北歐、東北歐等就算是門戶洞開了。更何況,維也納還是哈布斯堡家族經營了幾百年的老根據地。

  

  所以,正當路易十四對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乃至於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打著如意算盤的時候,人家維也納那邊卻正在跟異教徒浴血奮戰。

  公元1683年,奧斯曼突厥人十五萬軍隊兵圍維也納(Great Turkish War,大突厥戰爭)。

  突然之間,歐洲各小強們,感到了身上的那種濃濃的聖戰情懷。原來這些年以來,大家打來打去不亦樂乎,卻誰都沒有注意到,當前歐洲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法國獨大,而是在自己的臥榻之側一直都有一個潛伏的異教徒敵人。這個敵人雖然在過去的幾百年不聲不響,但其實這個敵人才是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敵人。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路易十四卻依然在做自己的歐洲霸主夢。

  公元1685年,路易十四解除了《南特敕令》,對法國境內的胡格諾派採取了極端措施。奧斯曼突厥人大兵壓境,聖戰先放一邊。很顯然,當時歐洲天主教代言人根本就不是羅馬教廷,而是路易十四。

  這樣荒唐的搞法,馬上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反彈。

  公元1686年,作為反擊,歐洲其他各小強們,迅速成立了一個「奧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urg)。這個同盟的參與者,除了老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他背後的神聖羅馬帝國之外,還有新崛起的荷蘭、瑞典,甚至於神羅內部的布蘭登堡;除了重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還有重新找到存在感的羅馬教廷,甚至在光榮革命之後,威廉三世同時兼任了英國國王,英國也參與到同盟之中。

  如此一來,歐洲反法同盟正式形成,法國單挑全歐洲的態勢也已經形成。

  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沒有擋住路易十四的雄心壯志,他自稱自己為「太陽王」(Sun King),意思是他就是太陽,只要有太陽普照的地方就有路易十四的威名。他自稱「朕即國家」(1)。也就是說,路易十四代表國家,路易十四占有國家財富,路易十四還決定國家命運。如此表達方式,其實跟中國的君主專制已經距離很近很近了。

  公元1688年,法國單挑全歐洲的大戰拉開帷幕。

  這場戰爭,後來被稱為「大同盟戰爭」(War of the Grand Alliance),或者「奧格斯堡同盟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Augsburg)。當然,又因為這場戰爭持續了九年,也被稱為「九年戰爭」(Nine Years' War)。

  這一次,法國人確實是作了個大死。

  有了全歐洲的支援,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東征異教徒,西擋野心家。雙線開戰,雙線都取得了輝煌勝利。

  奧斯曼突厥人羊肉沒吃成,惹了一身膻。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口氣將國境線前推到了喀爾巴阡山一線,往南已經到達了塞爾維亞。幾乎全境收復了當年匈牙利王國的固有疆域,拯救了躲在特蘭西瓦尼亞高原避難的匈牙利貴族們。

  這是歐洲天主教同伊斯蘭教在東線,三百多年拉鋸戰的一個轉折點。

  法國人雖然沒有奧斯曼人這麼慘,但也差不多。

  法國人是羊肉沒吃成,膻都沒惹一點。

  這場仗打了九年,雙方除了流血,在戰術上的表現都乏善可陳。沒有任何有決定意義的會戰,也沒有留下任何經典戰役。公元1697年,互相越打越疲勞的雙方簽訂了《里斯維克和約》(Treaty of Ryswick)。

  和平協議簽署之後,法國將戰爭中拿下來的領土,悉數吐了回去。

  這一次的和談其實只能算是暫時性的,戰場上法國人沒有失敗,但談判桌上卻做出了巨大的妥協,法國人不服;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諸強面前一掃頹勢,找回了那麼一點點帝國榮光,他們也想回到三十年戰爭前舊夢重溫。

  所以,這次和談雖然達成,但雙方都壓下了一股子無名業火。

  這股子火氣壓了幾年,一直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的開打。

  大同盟戰爭之後僅僅四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駕崩。

  這位官方意義上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當家人,實際上因為家族長期以來的近親結婚,已經完全沒有個人形了。首先是從外表上,卡洛斯二世矮小而且跛足,並且遺傳了他所在家族的大下巴這個特徵,由於這個典型特徵的存在,卡洛斯二世的嘴唇都無法閉合。這個病症,後來被稱為「哈布斯堡唇」(Habsburg lip)。此外,卡洛斯二世還有點智障和癲癇,當然這個病,很有可能來自瘋女胡安娜以及查理五世。

  如果說上述遺傳病還算是勉強可以接受的話,那麼天生不具備做男人的能力這一點,將擊垮卡洛斯二世乃至於他背後偌大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

  國王不能生娃,這件事情經過卡洛斯二世兩任媳婦的驗證,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那麼卡洛斯二世百年之後,如何確定西班牙王位的繼承人呢?

  經過列強討論,最終確定繼承人在卡洛斯二世的爺爺,也就是腓力三世的後代中間尋找男性繼承人。

  最終,有可能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人選,圈定在了路易十四和媳婦瑪麗婭的後代,另外還有神聖羅馬帝國巴伐利亞一支,以及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支。

  經過種種台面之上的外交博弈,台面之下的陰謀詭計,路易十四最終勝出。

  卡洛斯二世臨終將王位傳給了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五世(Philip V)。只不過愚鈍的卡洛斯二世接受了西班牙貴族們的建議,雖然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入繼大統,但以後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不准合併。

  公元1700年,腓力五世在西班牙稱王。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法國波旁王朝。

  緊接著,不可一世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宣布,未來腓力五世也有繼承法國王位的可能性。

  便宜都讓你占了,嘴上還不依不饒的,這下子列強不幹了。

  同年九月,反法聯盟再次成立。

  第二年也就是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打。

  於是,西有英國與荷蘭的聯盟,東有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率領的神羅諸邦,甚至還有新崛起的普魯士,又是群毆法國的態勢。

  這一次,法國人在戰場上,是真沒占到什麼便宜。曾經在噸位上超過英國與荷蘭兩家總和的海軍,在戰爭中居然幾乎被摧毀殆盡。戰爭後期,如果不是因為東歐出現了一個更加強大的俄國,讓英國人敏銳地覺察到不能讓法國人死光了的話,估計法國人會輸得連底褲都不剩。

  打了十三年的戰爭,最終以法國人的大妥協達成了議和。

  法國人答應,法國與西班牙兩個波旁王朝永不合併,同時原屬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西屬尼德蘭、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等飛地,統統轉交給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其他大國中,荷蘭被削弱,徹底跌出了一流強國行列;英國人在這場戰爭中揚名立萬,在法國人手中拿到了地中海咽喉直布羅陀,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強權;而新興的普魯士則嶄露頭角,成為後續歐洲歷史中的主流玩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戰爭中,燧發槍徹底取代了火繩槍,成為日後歐洲戰場上的主流槍械。此外,刺刀被發明,安裝到了燧發槍的前端,這樣一來的話,此前名揚歐洲的西班牙方陣,也隨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謝幕而宣告退出了歷史舞台。


關閉